《菩萨蛮 · 遣愁》

王夫之 清代

原文鉴读

如今却忆江南乐,当时年少春衫薄。骑马倚斜桥,满楼红袖招。
翠屏金屈曲,醉入花丛宿。此度见花枝,白头誓不归。

白话今译

如今最怀念江南的逍遥岁月,那时青春年少,春衫轻薄的时光。斜倚桥头策马而过,满楼红袖佳人争相招手。雕花的翠屏风曲折掩映,醉醺醺地眠卧在花丛深处。若此生再遇那繁花似锦的江南,哪怕白发苍苍也绝不回头。

注疏集解

1. 春衫薄:暗示年少轻狂,衣衫单薄亦无畏寒凉
2. 红袖招:指歌妓舞女挥袖邀客的场面
3. 金屈曲:屏风上鎏金的铰链转轴
4. 花丛:既实指烟花之地,亦隐喻繁华旧梦
5. 白头誓不归:以决绝之语反衬故土难回的痛楚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明亡后,王夫之隐居衡阳石船山期间。作为明朝遗老,他拒绝清廷征召,以'六经责我开生面'自励著述。词中'江南乐'实指故国旧梦,'花枝'暗喻明朝风华,而'不归'的誓言,既是对清廷的抵制,也是对精神原乡的祭奠。同时期《读通鉴论》等著作中'夷夏之防'的思想,正可与此词互文解读。

作品赏析

全词以追忆手法展开,上阕用'春衫薄''红袖招'等鲜亮意象勾勒出江南冶游的恣意,下阕'翠屏''花丛'的奢靡场景与'白头'形成强烈反差。最妙在末句'誓不归'三字,表面是沉溺旧梦的痴语,实为明亡后遗民对故国的无望守望。王夫之将政治寄托隐于香艳词章,恰似李商隐'无题'诗的深婉笔法。

词中'骑马倚斜桥'的倜傥与'醉入花丛'的放浪,皆是刻意铺陈的青春幻象。当'此度见花枝'的假设成立时,'白头'的沧桑早已消解了归途的可能性——这既是个人命运的谶语,也是时代悲剧的缩影。

此词意境在虚实间往复跌宕:鲜衣怒马的江南是虚,白头羁旅的现实是实;纵情声色的表象是虚,故国禾黍的沉痛是实。'满楼红袖'的热闹与'誓不归'的孤绝形成冰冷对照,仿佛在繁华幻影中突然照见镜中衰鬓。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,比直抒亡国之痛更具穿透力。

王夫之

字:而农

号:姜斋、夕堂、船山先生

生卒:1619年-1692年

流派:遗民诗派|宋明理学批判性继承者

历代评骘

其词丽而不佻,悲而不显,如寒潭鹤影,泠然有遗世之响
邓之诚 《清诗纪事初编》
以温尉之笔,写杜陵之恸,红袖朱颜间字字皆血
龙榆生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
末句五字如断金戛玉,非经历沧桑者不能道
钱仲联 《清词三百首》
船山词多寄托,此阕尤胜,绮语背后是铜驼荆棘之叹
叶嘉莹 《迦陵论词丛稿》
较韦庄'未老莫还乡'更进一层,白发作誓愈见沉痛
唐圭璋 《词话丛编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