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未会牵牛意若何,须邀织女弄金梭。
年年乞与人间巧,不道人间巧已多。
年年乞与人间巧,不道人间巧已多。
不明白牛郎到底怎么想,非要邀请织女摆弄金梭织布忙。
年复一年向人间施舍巧技,却不知人间的机巧早已泛滥成荒。
1. 未会:不理解
2. 弄金梭:操作织布的金梭子,指织女纺织
3. 乞与:赐予
4. 不道:殊不知,暗含讽刺
5. 巧:双关语,既指织女的纺织技巧,也指人间的机巧心计
创作于北宋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。当时汴京等大城市手工业繁荣,市井文化兴盛,伴随而来的是人心趋利、机巧日盛的社会风气。杨朴作为隐逸诗人,通过解构乞巧节传统,对当时社会过度追求技巧智谋的现象进行委婉批评。
这首七绝以反讽笔法解构七夕传统。首句故作疑惑拉开序幕,次句用'须邀'暗含强迫意味。后两句形成强烈反差:天上神仙还在例行公事般施舍'巧技',而人间早已陷入'巧已多'的荒诞境地。'巧'字的双关运用堪称绝妙,将织女的纺织之巧与人间的奸巧心计并置,完成对世俗风气的犀利批判。全诗仅28字却包含三重转折,展现宋代文人以俗事写雅意的独特视角。
诗人将神话传说与现实观察熔于一炉,构建出天人对照的戏剧性场景。银河两岸的古典意象与'人间巧已多'的现世嘲讽形成时空碰撞,在七夕的浪漫底色上泼墨般挥洒出冷峻的社会观察。这种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进行社会批判的写法,在宋代市民文化兴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。
此诗翻转乞巧旧题,以神仙之事讽人间之弊,二十八字中藏万里河山后二句如冷水浇背,令求巧者汗颜杨朴善用俗事作雅语,此诗尤见其讽刺之锋芒以天巧衬人巧,不着一字而世态毕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