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有秋望成稔,中夏伤旱乾。焚惔势日殷,烈若火燎原。
良宰念农力,悯恻心靡安。天泽苟弗霈,岁功复何观。
推诚契神虑,幽感通巫言。风云倏冥晦,会使天瓢翻。
奉言谒龙府,万叠淩云关。所将惭匪德,曷敢辞险艰。
仰彼庚桑子,惠兹畏垒山。玄冥倘能格,大穰行当还。▲
有秋望成稔,中夏伤旱乾。焚惔势日殷,烈若火燎原。
良宰念农力,悯恻心靡安。天泽苟弗霈,岁功复何观。
推诚契神虑,幽感通巫言。风云倏冥晦,会使天瓢翻。
奉言谒龙府,万叠淩云关。所将惭匪德,曷敢辞险艰。
仰彼庚桑子,惠兹畏垒山。玄冥倘能格,大穰行当还。▲
眼看秋收有望却遭逢大旱,盛夏时节田地干裂如焚。旱情日益严峻,烈焰般炙烤着原野。
贤明的县令心系农事,忧心忡忡难以安眠。若上天再不降甘霖,这一年的收成将成泡影。
以赤诚之心祈求神明,通过巫祝传达百姓的恳切。风云骤然变色,终盼来瓢泼大雨。
我愿向龙王虔诚祷告,哪怕要跨越万重云关。自知德行浅薄,却不敢畏惧艰险。
仰望庚桑子般的贤者,感恩这庇护乡里的山峦。若玄冥之神能感应诚意,丰年必将重返人间。
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(754年)夏,时杜甫居奉先县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载,当年'自五月不雨至七月',关中爆发严重旱灾。终明府即奉先县令终某,杜甫另有《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》提及此人。诗中反映唐代县级官吏在灾荒中的责任担当,以及民间祈雨仪式的真实场景。
本诗以炽热笔触描绘旱灾场景,通过'火燎原'的夸张比喻展现灾情严峻。诗中'良宰念农力'四句凸显官吏与百姓的共情,而'推诚契神虑'后八句则展现古人'天人感应'的朴素信仰。结尾用庚桑子典故,既表达对贤者的向往,又暗含对现实治理者的期许。全诗在写实中融入神话想象,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。
杜甫此作将民生疾苦与神话想象熔铸一体,既延续了《诗经·云汉》的祈雨传统,又以'万叠淩云关'的壮阔意象拓展了诗歌境界。诗中官吏形象突破了传统讽喻诗的单一性,展现出唐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