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庆全庵桃花》

谢枋得 宋代

原文鉴读

寻得桃源好避秦,桃红又是一年春。
花飞莫遣随流水,怕有渔郎来问津。

白话今译

找到这片桃花源真好躲避乱世纷扰,又是一年春天桃花开得正红艳。花瓣飘落可别让它随溪水流走,就怕有打渔人顺着花瓣找来问路。

注疏集解

1. 桃源:化用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典故,喻指避世隐居之地
2. 避秦:暗指躲避元朝统治(诗人身处宋元易代之际)
3. 问津:典出《论语》长沮桀溺耦而耕,指探寻隐居之所

创作背景

谢枋得作为南宋遗民,宋亡后拒绝出仕元朝。此诗作于隐居福建期间,'庆全庵'是其避难居所。时值元朝统治渐稳,朝廷屡次征召南宋旧臣,诗中'渔郎问津'正影射此事。同期作品《却聘书》中'人莫不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'可与此诗互证。

作品赏析

全诗以桃花为线索,构建出三重意境:首句用'避秦'直指时代背景,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动荡紧密相连;次句'又一年'凸显时间流逝中的坚守;后两句通过'花飞''流水'的细节描写,展现隐士对外界侵扰的警惕。诗人借桃花源的典故,既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,又暗含对现实政治的回避,'怕有渔郎'四字尤见其忧患之深。

艺术上采用递进式结构,由宏观避世到微观防患,'桃红'与'花飞'形成色彩与动态的呼应,末句用虚拟语气强化心理张力。全诗语言看似平实,实则每个意象都承载着双重隐喻。

此诗营造出'封闭的绚烂'之独特意境:灼灼桃花本是热烈绽放的生命意象,却被赋予守护隔绝的使命。'怕'字颠覆了传统桃源诗的恬淡,暴露出乱世文人脆弱的安全感。花瓣、流水构成的视觉流动感,与诗人刻意维持的静态隐居形成矛盾统一,这种'动态封闭'正是宋末遗民诗的特有气质。

谢枋得

字:君直

号:叠山

生卒:1226年-1289年

流派:江西诗派后劲|遗民文学代表

历代评骘

其诗如寒潭鹤影,孤清中自见风骨,避世之言实为抗争之志
纪晓岚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枋得诗多托物言志,此作尤得屈子香草美人之遗意
钱钟书 《宋诗选注》
末句一转,真所谓惊弓之鸟,亡国之音哀以思
陈衍 《宋诗精华录》
桃红本是欢愉景,却作防闲警戒心,此宋人诗法之妙
方回 《瀛奎律髓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