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秋》

张仲素 唐代

原文鉴读

碧窗斜月蔼深晖,愁听寒螀泪湿衣。
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。

秋天一夜静无云,断续鸿声到晓闻。
欲寄征衣问消息,居延城外又移军。

白话今译

秋夜月光斜照碧窗,朦胧的光晕中透着深沉的寒意,听着寒蝉鸣叫不禁愁绪满怀泪水沾湿了衣裳。梦中分明看见了边关要塞,却不知哪条路能通往遥远的金微山。 秋日的天空整夜澄净无云,断断续续的大雁鸣叫声直到破晓还能听见。想要寄送冬衣打听你的消息,却听说驻军又转移到了居延城外。

注疏集解

1. 寒螀(jiāng):秋蝉,其鸣声凄切 2. 金微:汉代西域山名,此处代指遥远边塞 3. 居延:汉代边塞名,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 4. 移军:军队转移驻地,暗示战事变化

创作背景

张仲素生活在中唐时期,当时藩镇割据、边患不断。此诗可能创作于元和年间(806-820),当时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北边境常有战事。'居延''金微'这些汉代地名被唐代诗人沿用,既是对汉唐盛世的追慕,也暗含对当下边防的忧虑。诗中'移军'的细节,真实反映了中唐时期边防军队频繁调动的历史状况。

作品赏析

张仲素这首《秋》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两幅秋夜图景。前四句聚焦闺中思妇,'碧窗斜月'与'寒螀'声营造出清冷意境,'泪湿衣'的细节将无形愁思具象化。后四句转向边关征人,'无云'的秋夜与'断续鸿声'形成听觉张力,末句'又移军'三字道尽征戍之苦。全诗通过时空跳跃,将闺怨与戍边主题自然衔接,展现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深远影响。

诗人善用意象叠加:斜月、寒蝉、鸿雁等典型秋意象层层渲染,'梦里关塞'与'居延城外'形成空间呼应,'泪湿衣'与'寄征衣'构成情感闭环。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使短短八句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。

此诗最妙处在'欲寄征衣问消息'的转折。前六句蓄势已足,在思妇准备寄衣时突然抛出'又移军'的结局,如电影蒙太奇般戛然而止。这种留白手法让读者自然脑补:或许她已多次寄衣未达,或许军队转移更加频繁。一个'又'字,写尽战乱年代普通人的无力感。

在意象选择上,诗人刻意淡化具体时间线索。'斜月'可能是黄昏或黎明,'晓闻'鸿声又暗示通宵未眠,这种时间模糊性强化了思念的绵长。'不知何路'与'又移军'形成空间迷茫感,共同构建出动荡时局中的人生漂泊。

张仲素

字:绘之

生卒:约769年—约819年

流派:中唐现实主义诗歌流派,继承汉魏乐府传统,注重社会写实与情感细腻刻画。

历代评骘

仲素此作,闺情与边思熔铸一炉,'泪湿衣'与'又移军'前后映带,顿挫中有无限烟波
胡应麟 《诗薮》
'梦里关塞'四字,较之'忽见陌头杨柳色'更觉恍惚,此所谓透骨情语
贺裳 《载酒园诗话》
结句如截奔马,'又'字中有多少未道之痛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秋夜诸意象经其组合,便成绝调,后来李商隐'阶下青苔与红树'可称同妙
纪昀 《瀛奎律髓刊误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