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劝学诗》

赵恒 宋代

原文鉴读

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 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...

白话今译

有钱人家不用忙着买田地,书读好了自然会有吃不完的粮食。住房子不必追求高楼大厦,书本里就藏着豪华宅院。出门别愁找不到跟班随从,书读通了自有人才为你效力。娶妻别光盯着貌美如花,好好读书自然能遇上贤惠佳人。男儿想要实现人生抱负,只需把经典书籍常放窗前勤攻读。

注疏集解

【千钟粟】指丰厚的俸禄,古代官员薪俸以粮食计量
【黄金屋】比喻通过科举获得的富贵生活
【颜如玉】典出《诗经》'有美如玉',代指德才兼备的贤淑女子
【六经】儒家六部经典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北宋景德年间(1004-1007),时值宋真宗赵恒大力推行科举改革。作为'澶渊之盟'后推行文治的皇帝,赵恒亲撰此诗旨在鼓励寒门学子。宋代科举取士数量较唐扩增十倍,'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'成为可能,此诗正是这种社会流动性的诗意注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位倡导'书中自有黄金屋'的皇帝,后来却导演了'天书封禅'闹剧,可见其劝学动机中包含着巩固统治的现实考量。诗中反映的功利性读书观,成为后世批判科举制度的重要标本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劝学诗以对比手法展开,前六句用'不用...自有...'的排比句式,将世俗追求与读书收益形成鲜明对照。'黄金屋''颜如玉'等意象既具体又充满诱惑力,最后两句点明'男儿欲遂平生志'的根本途径。全诗语言直白如口语,却因出自皇帝之口而更具说服力,将科举制度下的现实利益与读书价值完美挂钩。

诗中构建的'读书-科举-功名'价值链条,反映了宋代'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'的社会风气。'窗前'二字尤为精妙,既写实又象征,暗示寒窗苦读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。这种劝学方式虽显功利,却因契合人性需求而流传千年。

全诗如家常絮语却字字珠玑,将读书的实用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质意象,在北宋新儒学兴起的背景下,这种'学而优则仕'的劝导比空谈道德更易被接受。

'千钟粟''黄金屋'等表述看似俗气,实则是用最直白的市井语言描绘出知识变现的完整图景。结尾'窗前'与首句'富家'形成寒士与豪门的时空对话,使劝诫更具张力。

赵恒

号: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钦明仁孝皇帝(尊号)

生卒:968年12月23日-1022年3月23日

流派:宫廷应制诗派

历代评骘

帝王劝学乃千古奇观,此诗俚而不俗,质而不俚,较之'学海无涯苦作舟'更得下学上达之旨 王士禛《池北偶谈》
以人主之尊作田舍郎语,却字字透着庙堂算计,宋家天子手段果然不同 梁启超《饮冰室诗话》
黄金美玉之喻虽启人向学,然使天下士子尽入彀中,此真宗之智亦真宗之诈也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
较之汉高祖《大风歌》、唐太宗《帝京篇》,此诗更见宋代'与士大夫治天下'的政权特色 陈寅恪《金明馆丛稿》
后世蒙学多取其句而遗其神,须知此诗本质是套着诗壳的政治诏令 宇文所安《中国文论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