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劝学诗》
白话今译
有钱人家不用忙着买田地,书读好了自然会有吃不完的粮食。住房子不必追求高楼大厦,书本里就藏着豪华宅院。出门别愁找不到跟班随从,书读通了自有人才为你效力。娶妻别光盯着貌美如花,好好读书自然能遇上贤惠佳人。男儿想要实现人生抱负,只需把经典书籍常放窗前勤攻读。
注疏集解
【千钟粟】指丰厚的俸禄,古代官员薪俸以粮食计量
【黄金屋】比喻通过科举获得的富贵生活
【颜如玉】典出《诗经》'有美如玉',代指德才兼备的贤淑女子
【六经】儒家六部经典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北宋景德年间(1004-1007),时值宋真宗赵恒大力推行科举改革。作为'澶渊之盟'后推行文治的皇帝,赵恒亲撰此诗旨在鼓励寒门学子。宋代科举取士数量较唐扩增十倍,'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'成为可能,此诗正是这种社会流动性的诗意注脚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位倡导'书中自有黄金屋'的皇帝,后来却导演了'天书封禅'闹剧,可见其劝学动机中包含着巩固统治的现实考量。诗中反映的功利性读书观,成为后世批判科举制度的重要标本。
作品赏析
这首劝学诗以对比手法展开,前六句用'不用...自有...'的排比句式,将世俗追求与读书收益形成鲜明对照。'黄金屋''颜如玉'等意象既具体又充满诱惑力,最后两句点明'男儿欲遂平生志'的根本途径。全诗语言直白如口语,却因出自皇帝之口而更具说服力,将科举制度下的现实利益与读书价值完美挂钩。
诗中构建的'读书-科举-功名'价值链条,反映了宋代'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'的社会风气。'窗前'二字尤为精妙,既写实又象征,暗示寒窗苦读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。这种劝学方式虽显功利,却因契合人性需求而流传千年。
全诗如家常絮语却字字珠玑,将读书的实用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质意象,在北宋新儒学兴起的背景下,这种'学而优则仕'的劝导比空谈道德更易被接受。
'千钟粟''黄金屋'等表述看似俗气,实则是用最直白的市井语言描绘出知识变现的完整图景。结尾'窗前'与首句'富家'形成寒士与豪门的时空对话,使劝诫更具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