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谁道闲情抛掷久?每到春来,惆怅还依旧。日日花前常病酒,敢辞镜里朱颜瘦。(抛掷 一作:抛弃;敢辞 一作:不辞)
河畔青芜堤上柳,为问新愁,何事年年有?独立小桥风满袖,平林新月人归后。
河畔青芜堤上柳,为问新愁,何事年年有?独立小桥风满袖,平林新月人归后。
谁说那份闲愁早已抛到脑后?每到春天来临,莫名的惆怅依然如故。天天对着花儿喝闷酒,哪怕镜中容颜日渐消瘦也顾不得。
河边的青草堤上的柳,试问这新添的愁绪,为何年年都要来纠缠?独自站在小桥上任风吹满衣袖,直到远处树林升起新月,路上行人散尽后。
1. 闲情:指无端涌起的愁绪
2. 病酒:饮酒过量而伤身
3. 青芜:茂盛的青草
4. 平林:平原上的树林
此词作于南唐时期,冯延巳作为宰相身处政治漩涡,表面写春愁,实则寄托着仕途忧患。五代十国动荡时局中,文人普遍存在"人生无常"的焦虑,词中"年年有"的循环愁绪,暗含对时代命运的深层思考。
这首词以春愁为线索,展现文人特有的敏感与孤独。上阕用反问开篇,强调愁绪的顽固性,"日日花前常病酒"的自我放纵与"镜里朱颜瘦"的后果形成矛盾张力。下阕将愁绪具象化为河畔青柳,"独立小桥"的剪影与"新月人归"的寂寥场景,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孤独画卷。全词通过时间循环(年年春来)和空间转换(花前-河畔-小桥)的叙事结构,把抽象情感写得可触可感。
冯延巳善用寻常景物承载深沉情感,本词中"独立小桥风满袖"七字,写尽文人骨子里的孤高与寂寞。春草杨柳本是生机盎然的意象,在此却成为愁绪的催化剂,这种反衬手法深化了情感的穿透力。结尾处新月人散的画面,以空间的空旷呼应内心的孤寂,达到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艺术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