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军门频纳受降书,一剑横行万里馀。
汉祖谩夸娄敬策,却将公主嫁单于。
汉家旌帜满阴山,不遣胡儿匹马还。
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
军门频纳受降书,一剑横行万里馀。
汉祖谩夸娄敬策,却将公主嫁单于。
汉家旌帜满阴山,不遣胡儿匹马还。
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
戴叔伦生活在中唐时期,当时吐蕃、回纥等外族频繁侵扰边境。诗人曾任湖南观察使,对边防事务有深切体会。这两首诗借汉喻唐,既反映当时军民抗敌的普遍心态,也暗含对朝廷妥协政策的不满。诗中'娄敬策'的典故,实为讽喻唐代宗时期的和亲政策。
这两首边塞诗以豪迈笔触展现汉军威势。前首通过'军门频纳受降书'与'一剑横行万里馀'的对比,讽刺和亲政策的软弱;后首'汉家旌帜满阴山'的壮阔画面,配合'何须生入玉门关'的决绝誓言,塑造出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。诗人善用'谩夸''却将'等转折词,在雄浑中暗藏批判锋芒。
诗歌构建出铁血与柔情交织的边塞意境。阴山战场的肃杀与玉门关的乡愁形成张力,'一剑横行'的豪气与'公主嫁单于'的屈辱构成反差。最动人的是'愿得此身长报国'的宣言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,在苍凉中升腾起悲壮的爱国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