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塞上曲二首》

戴叔伦 唐代

原文鉴读

军门频纳受降书,一剑横行万里馀。
汉祖谩夸娄敬策,却将公主嫁单于。

汉家旌帜满阴山,不遣胡儿匹马还。
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

白话今译

译文: 军营门前频频接收投降书,将军持剑纵横万里所向无敌。汉高祖空自夸耀娄敬的和亲策略,到头来还是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。 汉家军旗插满阴山,不让一个胡人骑兵活着回去。只愿此生长报国家,何必非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内。

注疏集解

注释: 1. 娄敬策:指汉高祖谋士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 2. 单于:匈奴首领的称号 3. 阴山:今内蒙古中部山脉,汉代重要边防 4. 玉门关:汉代西部重要关隘

创作背景

戴叔伦生活在中唐时期,当时吐蕃、回纥等外族频繁侵扰边境。诗人曾任湖南观察使,对边防事务有深切体会。这两首诗借汉喻唐,既反映当时军民抗敌的普遍心态,也暗含对朝廷妥协政策的不满。诗中'娄敬策'的典故,实为讽喻唐代宗时期的和亲政策。

作品赏析

这两首边塞诗以豪迈笔触展现汉军威势。前首通过'军门频纳受降书'与'一剑横行万里馀'的对比,讽刺和亲政策的软弱;后首'汉家旌帜满阴山'的壮阔画面,配合'何须生入玉门关'的决绝誓言,塑造出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。诗人善用'谩夸''却将'等转折词,在雄浑中暗藏批判锋芒。

诗歌构建出铁血与柔情交织的边塞意境。阴山战场的肃杀与玉门关的乡愁形成张力,'一剑横行'的豪气与'公主嫁单于'的屈辱构成反差。最动人的是'愿得此身长报国'的宣言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,在苍凉中升腾起悲壮的爱国情怀。

戴叔伦

字:幼公

号:栖隐先生(一说无号)

生卒:732年-789年

流派:山水田园诗派|现实主义诗歌

历代评骘

此诗气骨遒劲,直追盛唐高岑之作,'一剑横行'句尤见唐人边塞气象
胡应麟 《诗薮》
后首结句真烈士肝肠,较之'不破楼兰终不还'更进一层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戴幼公以'汉祖谩夸'四字翻五百年和亲旧案,笔力千钧
贺裳 《载酒园诗话》
'不遣胡儿匹马还'七字,写尽汉家将士气概,宜为千古绝唱
黄生 《唐诗摘钞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