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中》

王维 唐代

原文鉴读

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
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

白话今译

荆溪里白色的石头裸露出来,天气转冷后红叶渐渐稀疏。山路上原本没有下雨,可那满山青翠的雾气,却悄悄沾湿了行人的衣裳。

注疏集解

1. 荆溪:泛指山间溪流,或说长安附近水名
2. 白石出:秋冬季水位下降,溪中白石显露
3. 空翠:山中青绿色的雾气,形容草木葱郁形成的视觉感受
4. 湿人衣:雾气浸润衣裳的触觉错觉,体现山色浓翠欲滴

创作背景

此诗应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。安史之乱后,诗人看透政治纷争,在终南山一带购置别业,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。此时的创作多将禅宗'空观'思想融入山水描写,形成'诗中有画,画中有禅'的独特风格。《山中》正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典范,通过瞬间的自然感悟,展现物我两忘的禅悦境界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二十字的小诗如一幅水墨晕染的秋山行旅图。前两句以'白石''红叶'的鲜明色块勾勒山景,后两句突然转入'空翠湿衣'的奇幻体验,将视觉的'翠'转化为触觉的'湿',实现通感艺术的神来之笔。诗人捕捉到山雾与光线交织形成的青色氤氲,这种'无雨之湿'的描写,既体现观察之精微,又暗含'万物皆备于我'的禅悟。

全诗未着一个'幽'字'静'字,却通过色彩对比(白/红/翠)和感官错位(视觉转触觉),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。王维以画家对光影的敏感和禅者对物象的超越,创造出'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'的诗歌境界。

诗中'湿'字最妙,非雨非露而能湿衣,此乃山岚林霭之精气所致,王摩诘独得造化之秘。

苏轼 《东坡题跋》

二十字中有画意,有空灵,有禅趣,右丞五绝真如羚羊挂角。

王士禛 《带经堂诗话》

'空翠湿人衣'五字,写尽山行幽趣,较'山路元无雨'句更进一层神理。
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
此诗之妙,在虚实相生。白石红叶实写,空翠湿衣虚写,而虚实交融处正见诗心。

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
诗佛

王维

字:摩诘

号:摩诘居士

生卒:约701年-761年

流派:山水田园诗派

历代评骘

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

苏轼 《书摩诘蓝田烟雨图》

王右丞如秋水芙蕖,倚风自笑。

敖陶孙 《诗评》

右丞五言绝句,穷幽极玄,却无斧凿痕。

胡应麟 《诗薮》

唐人唯王维尤得禅理,其《山中》《鹿柴》诸作,读之身世两忘。

李东阳 《麓堂诗话》

王维诗高者似禅,卑者似僧,奉佛之应哉。

徐献忠 《唐诗品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