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纵使晴明无雨色,入云深处亦沾衣。
山间风光在春光里变幻多姿,别因为天稍微阴了点就想回家。
就算是大晴天没下雨,走到云雾深处也会沾湿衣裳。
1. 山光物态:山中景物的光影变化
2. 弄春晖:在春光中嬉戏变幻
3. 轻阴:微阴的天气
4. 拟归:打算回去
5. 沾衣:云雾水汽浸湿衣衫,暗指山中美景值得沉浸
张旭作为'草圣',其诗作常带书法艺术的流动感。此诗约作于其隐居时期,当时文人流行'寻幽访胜',但多数人仅作表面游赏。张旭通过此诗表达对浅尝辄止的旅游心态的反思,倡导深度体验自然。唐代山水诗正从六朝的客观描摹转向主客交融,此诗'以物理说情理'的手法正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例证。
这首七绝以'留客'为线索,展现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深刻领悟。首句'弄春晖'的'弄'字灵动传神,赋予山光动态美感。后三句层层递进:先劝客莫因天气变化而退,再以'晴明无雨'作假设转折,最终用'入云深处亦沾衣'道出自然真谛——真正的山水之趣正在这似有还无的朦胧意境中。诗人通过衣物沾湿的生活细节,将抽象的山林气韵转化为可感的诗意体验。
全诗构思精巧,表面写留客,实则表达对自然法则的参悟。云雾沾衣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,暗示沉浸自然必然沾染天地灵气,这种'不劝而劝'的手法比直接赞美更高明。
诗人以导游般的口吻揭示山中气象规律:晴雨阴晦皆是常态,云雾湿润本是山间本色。这种认知超越了普通游客的功利性观赏,体现道家'顺应自然'的哲学。'沾衣'的意象尤为精妙,既实写高山云雾的物理特性,又暗喻艺术创作需'浸淫其中'的精神状态——正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,真正的艺术都需身心俱入。
诗中春山似一位含蓄的智者,不言而教:要领略真趣,就需接受自然的全部面貌。这种'缺陷美'的审美观,对后世'雾里看花'的美学理论具有启蒙意义。
其诗如骤雨旋风,虽率意而作,字字皆具龙蛇飞动之势张长史诗不多见,皆如孤云野鹤,去留无迹草圣诗亦带草意,转折处俱见笔锋后二句非谙山中趣者不能道,盖深知物态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