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折杨柳》

杨巨源 唐代

原文鉴读

水边杨柳曲尘丝,立马烦君折一枝。
惟有春风最相惜,殷勤更向手中吹。

白话今译

水边的杨柳垂下嫩黄如酒的柳丝,我停下马请你为我折下一枝。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这离别时刻,它温柔地将气息吹向我手中的柳枝。

注疏集解

1. 曲尘丝:指初春柳条嫩黄如酒曲的颜色
2. 立马:停住马匹
3. 殷勤:情意深厚的样子

创作背景

此诗创作于唐代折柳赠别风俗盛行时期。古人认为柳枝'可插即活',折柳相赠既喻指情谊长青,又暗含挽留之意。杨巨源作为中唐诗人,其诗风承袭盛唐气韵而更趋细腻,本诗正是这种过渡期风格的典型体现,在继承王维、李白等前辈送别诗传统的基础上,发展出更为精巧的意象经营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七绝以折柳赠别的传统习俗为载体,通过三个层次展现离别深情。首句以'曲尘丝'的酿酒意象暗喻离愁的醇厚,次句'立马折枝'的动态场景定格送别瞬间。后两句突发奇想,将无形春风拟人化为惜别者,'手中吹'的细节既写实又空灵,使全诗在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。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,将视觉(柳色)、触觉(风吹)、情感(惜别)交融,构建出含蓄深婉的意境。

诗中'水边杨柳'的意象既交代场景又暗含'柳'与'留'的谐音双关,'春风惜别'的拟人写法超越寻常送别诗的直白抒情。末句'殷勤更向手中吹'堪称诗眼,将离别的缠绵悱恻物化为可触可感的春风动作,使抽象情感获得具象表达,体现唐代送别诗'含蓄中见深情'的典型特征。

杨巨源

字:景山

生卒:约755年-约833年

流派:中唐现实主义诗派

历代评骘

杨诗'春风惜柳'之语,得物态人情之妙,较之直言离别更觉婉转有味
胡应麟 《诗薮》
'殷勤更向手中吹'七字,写尽春风多情之态,较之'二月春风似剪刀'又别开生面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巨源此作,于平常折柳题材中翻出新意,后二句之构思,可谓匠心独运
高棅 《唐诗品汇》
春风与柳枝互动之描写,使无形之情具象可触,此中唐诗人锤炼字句之典型
方回 《瀛奎律髓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