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沈园(其一)》

陆游 宋代

原文鉴读

城上斜阳画角哀,沈园非复旧池台。
伤心桥下春波绿,曾是惊鸿照影来。

白话今译

城墙上斜阳西沉,号角声透着哀伤,眼前的沈园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。最让人心碎的是那座小桥下碧绿的春水——曾经倒映过她惊鸿般的身影啊。

注疏集解

1. 画角:古代军中乐器,声音凄厉
2. 惊鸿:比喻女子轻盈优美的姿态,此处特指陆游前妻唐琬
3. 沈园:绍兴著名园林,陆游与唐琬的定情之地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陆游75岁重游沈园时。四十年前他与表妹唐琬在此定情,后因陆母反对被迫分离。唐琬改嫁后抑郁而终,成为陆游终生之痛。绍兴二十五年(1155年),二人在沈园偶遇,唐琬遣人送酒菜致意,陆游题《钗头凤》于壁。晚年三游沈园时,诗人连作二首绝句,此为其一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七绝以斜阳、哀角为背景,通过'非复旧池台'的今昔对比,营造出物是人非的苍凉感。后两句聚焦桥下春波,用'惊鸿照影'的意象将回忆具象化——碧波依旧,佳人已逝。'伤心'二字直抒胸臆,'曾是'则暗含无限怅惘,短短28字完成从环境渲染到情感爆发的艺术跨越。

诗人采用'哀景写哀情'的手法:斜阳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,画角强化哀伤氛围,春波绿本应充满生机,在此却成为刺痛记忆的媒介。时空交错的写法(现在之景与过去之人)深化了悼亡主题的感染力。

全诗构建出一个'斜阳-废园-伤心桥-春波'的视觉链条,每个意象都承载着双重时空。斜阳不仅是自然景象,更是诗人暮年心境的投射;春波之'绿'与记忆之'痛'形成强烈反差,在色彩心理学上产生震撼效果。'惊鸿照影'的刹那定格与'非复旧池台'的漫长变迁形成戏剧性对比,这种时空压缩手法让诗意更具张力。

陆游

字:务观

号:放翁

生卒:1125年-1210年

流派:豪放派与现实主义结合,开创"剑南诗派"

历代评骘

其情之挚,虽千载而下犹令人泫然。后二句不著一字悲怆而悲怆自见 陈衍 《宋诗精华录》
放翁沈园二绝,古今悼亡诗当推第一 钱钟书 《谈艺录》
惊鸿句从曹植《洛神赋》化出,而沉痛过之 朱东润 《陆游研究》
以乐景写哀情,春波愈绿,伤心愈甚 袁行霈 《中国诗歌艺术研究》
二十八字中藏四十年血泪,非至情不能道 梁启超 《饮冰室诗话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