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逐赏平阳第,鸣笳上苑东。鸟吟千户竹,蝶舞百花丛。
时攀小山桂,共挹大王风。坐客无劳起,秦箫曲未终。
时攀小山桂,共挹大王风。坐客无劳起,秦箫曲未终。
此诗作于武则天时期,张易之作为著名宫廷诗人,常随侍武则天左右。当时武则天为巩固统治,常举办各类宫廷宴会,要求文臣即兴赋诗。'探得风字应制'表明这是分韵赋诗的命题创作,'风'字既是韵脚,也暗合'大王风'的颂圣主题。
诗中提到的平阳公主宅第,实指洛阳的皇家园林。唐代贵族盛行建造豪华宅邸,宴会文化高度发达。这类应制诗既要展现才学,又需把握颂圣尺度,张易之此作能在众多应制诗中脱颖而出,足见其艺术功力。
这首应制诗展现了盛唐宫廷宴饮的华美场景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鸟语花香、歌舞升平的画面,通过'千户竹''百花丛'等意象营造出富丽堂皇的意境。诗中巧妙运用'小山桂''大王风'等典故,既彰显文采,又暗含对皇权的颂扬。尾联'秦箫曲未终'的留白手法,更让整首诗余韵悠长。
在艺术表现上,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:'鸟吟''蝶舞'的动态描写与'坐客无劳起'的静态场景形成鲜明对比。'共挹大王风'一句尤为精妙,将抽象的皇恩具象化,体现了应制诗'颂圣不露痕'的创作特点。
这首诗以侍宴场景为载体,展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。开篇'逐赏''鸣笳'立即将读者带入皇家盛宴的隆重氛围,中二联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的交织,构建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。'时攀小山桂'的细节描写,既体现宴饮之雅趣,又暗含士人求仕的心理。
诗人特别擅长以物喻情:'蝶舞百花丛'暗喻宾客如蝶般围绕帝王,'大王风'的意象更将皇权神圣化。全诗在华丽辞藻下暗藏严谨的礼仪秩序,'坐客无劳起'看似闲笔,实则展现君臣相得的理想状态,堪称唐代应制诗的典范之作。
此诗气象雍容,措辞典丽,'鸟吟''蝶舞'二句尤见巧思,真应制之佳构也。易之诗多脂粉气,然'共挹大王风'一句,气格顿高,非寻常供奉可比。唐人应制,首重得体,此作不亢不卑,颂圣而不谄,得应制之正体。'秦箫曲未终'五字,余韵袅袅,使全篇宴乐之气不堕凡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