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野人爱向山中宿,况在葛洪丹井西。
庭前有个长松树,夜半子规来上啼。
庭前有个长松树,夜半子规来上啼。
山里人最爱在山中过夜,何况这地方还在葛洪炼丹井的西边。院子前头有棵高大的松树,半夜里子规鸟飞来停在树上啼叫。
野人:山野之人,指隐士或乡居者。
葛洪丹井:东晋道教名家葛洪炼丹的水井,此处借指仙迹。
子规:杜鹃鸟,其啼声凄清,古诗中常象征羁旅愁思或隐逸之趣。
汪琬为清初文学家,晚年隐居太湖石公山。此诗作于其山居时期,组诗《石公山杂咏》共七首,多描写当地风物。归云洞为石公山景点,相传常有云气归聚。诗中葛洪丹井或为虚指,借道教意象强化隐逸主题。
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山居夜景,前两句点明地点之幽——毗邻葛洪遗迹,暗示超脱尘俗的追求;后两句聚焦庭前松树与子规夜啼,以动衬静。子规的啼声打破山夜寂静,却更添空灵之感,体现诗人对自然野趣的向往。松树与子规的意象组合,既具画面感,又暗含孤高自守的志趣。
诗人通过山居夜宿的片段,构建出遗世独立的意境。葛洪丹井的典故赋予空间仙气,而子规夜啼则注入时间的流动感。松树的挺拔与子规的哀鸣形成刚柔对照,共同烘托出隐者既超然又略带孤寂的心境。全诗不着情语而情味自现,是清代山水诗中的隽永小品。
汪诗如幽涧寒泉,泠然清响,得王孟之遗韵而自具骨力其山居诸作,能以简淡之笔摄空灵之致,此首尤得夜境真趣子规夜啼松梢,意象奇绝,非亲历者不能道后二句纯用听觉造境,而山夜之寂寥、隐者之孤怀俱在言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