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风卷江湖雨暗村,四山声作海涛翻。
溪柴火软蛮毡暖,我与狸奴不出门。
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
风卷江湖雨暗村,四山声作海涛翻。
溪柴火软蛮毡暖,我与狸奴不出门。
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
【其一】
狂风卷着江湖波涛,暴雨笼罩昏暗村庄,
四周山峦呼啸如海浪翻腾。
守着溪边柴火和柔软毛毡,
我和猫咪窝在家里不出门。
【其二】
僵直躺在孤寂村庄却不自怨自艾,
仍想着去边疆守卫轮台。
深夜里躺着听风雨交加,
梦中尽是铁甲战马踏冰河的战场。
1. 溪柴:山溪边捡的柴火,指简陋生活物资
2. 狸奴:古人对家猫的昵称
3. 轮台:汉代西域地名,此处代指边疆战场
4. 铁马:披铁甲的战马,象征军事行动
5. 僵卧: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状态
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(1192)冬,68岁的陆游被罢官后隐居山阴。时值南宋朝廷偏安一隅,而诗人早年从军南郑的经历成为终生精神烙印。组诗创作前月,陆游在《示儿》中写下"王师北定中原日"的著名诗句,可见其暮年仍保持强烈军事参与意识,风雨大作的自然现象触发其战场记忆的复苏。
组诗以风雨夜为背景,形成强烈对比艺术:前首写温馨避世场景,后首爆发出炽烈报国情怀。"僵卧孤村"与"铁马冰河"的时空跳跃,展现82岁陆游肉体衰老与精神昂扬的矛盾统一。末句"入梦来"三字尤为精妙,将现实风雨幻化为梦中战场景象,实现从避世到殉道的升华。
艺术上采用递进式结构,从外部环境描写(风雨山村)到生活细节(火毡猫伴),最后聚焦内心世界(戍边梦境)。动词"卷""翻""听""入"串联起动态画面,声效与意象交织,形成慷慨悲凉的审美张力。
诗作通过个人生活片段折射时代风云,在取暖避雨的日常场景中,突然迸发金戈铁马的壮阔联想。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切换,既体现宋代士人"位卑未敢忘忧国"的精神传统,又创造出现实与理想碰撞的戏剧性诗意空间。风雨意象既是自然环境,更是南宋飘摇国运的隐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