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道后期》

张说 唐代

原文鉴读

客心争日月,来往预期程。
秋风不相待,先至洛阳城。

白话今译

我这异乡客的心啊,总想跑赢日月更替,
来回行程早就算得仔细。
可那无情的秋风偏不等人,
竟抢先一步吹到了洛阳城里。

注疏集解

1. 后期:延误预定归期
2. 客心:游子思归之心
3. 争日月:与时间赛跑
4. 预期程:预先计算行程
5. 不相待:不肯等待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张说任蜀州刺史期间(约713-716年)。作为开元名相,张说此次外放实因与姚崇政争失利。诗中'洛阳'实指长安(唐人常混称),秋风先至的都城,既是地理上的归途终点,也暗含诗人对权力中心的复杂情结。同期作品《蜀道二首》中'翻嗟蜀道易'之句,可与此诗互参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五绝以时空对比展现羁旅之思。前两句用'争'字凸显游子与时间赛跑的急切,'预期程'三字暗藏精密规划。后两句笔锋突转,拟人化的秋风成为无情的时间化身——诗人精心计算的归期,终究败给自然法则。'洛阳城'作为目的地,与秋风先至形成空间错位,更强化了人生计划常被无常打破的哲理。

全诗20字中藏三重对比:人心与天时的对抗,计划与现实的落差,蜀道与洛阳的空间张力。张说以宰相之笔写寻常旅愁,不见斧凿痕却意蕴深远,正是盛唐绝句'以小见大'的典范。

诗作通过微观的归程延误事件,投射宏观的人生困境。秋风先至的意象,既具象为季节更替的不可抗力,又隐喻命运的无常。诗人将数学般的行程计算(预期程)与诗意的时间感知(争日月)并置,展现唐代士人理性与感性的交织。末句的空间跳跃,更在尺幅间营造出'心至身未至'的怅惘。

张说

字:道济(一说说之)

生卒:667年-730年

流派:宫廷诗派革新者,融合南北文风,开雄浑诗境先河。

历代评骘

其诗如轻舟溯流,咫尺有万里之势
胡震亨 《唐音癸签》
燕公精思健笔,虽短章亦含风云之气
高棅 《唐诗品汇》
二十字中具见唐人绝句法度,起承转合如弹丸脱手
李锳 《诗法易简录》
以宰相作小诗,愈小愈工,此盛唐所以不可及
贺裳 《载酒园诗话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