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道难》

李白 唐代

原文鉴读

噫吁嚱,危乎高哉!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!...

白话今译

哎呀呀!这也太高太险了吧!蜀道难走啊,简直比登天还难!传说蚕丛和鱼凫两位古蜀王开国的时候,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,谁还说得清呢!...

你看那太白山,只有飞鸟能过,连峨眉山顶都绕着走。地崩山裂壮士死,然后才在天梯石栈间凿出条路来。上面有挡住太阳神车的高峰,下面有波涛翻滚的回旋急流...

注疏集解

1. 噫吁嚱:惊叹词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"哎呀"
2. 蚕丛、鱼凫: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开国君主
3. 地崩山裂:指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
4. 六龙回日:古代神话传说太阳神驾着六条龙拉的车子

创作背景

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(742-744),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期。当时友人王炎将入蜀,李白借此诗既描写蜀道艰险,又暗喻仕途风波。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,文人多有建功立业的抱负,但官场险恶也令诗人产生隐忧。

蜀道作为连接关中与巴蜀的要道,以险峻著称。李白虽未必亲历全部蜀道,但凭借丰富想象和前人记载(如《华阳国志》),将蜀道的地理特征与神话传说熔于一炉,创造出这首浪漫主义杰作。

作品赏析

《蜀道难》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,将蜀道的险峻奇绝描绘得淋漓尽致。李白运用夸张手法("难于上青天")、神话传说(六龙回日)和强烈的情感宣泄,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诗歌世界。诗中三叹"蜀道之难"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,配合长短错落的句式,产生排山倒海般的艺术感染力。

诗人不仅写自然之险,更暗含人生仕途的艰险。"问君西游何时还"等句,流露出对友人前途的深切忧虑。全诗将浪漫主义的夸张想象与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完美结合,展现了李白诗歌"笔落惊风雨"的独特魅力。

《蜀道难》的意境建构在虚实相生之间:实写蜀道地理之险,虚写人生际遇之难;实景描写气势磅礴,心理刻画细腻入微。"连峰去天不盈尺"的夸张,"枯松倒挂倚绝壁"的奇险,共同构成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。

诗人以动态视角展开描写,仿佛带领读者亲历蜀道:时而仰观峰巅,时而俯视深渊,时而在九折坂上盘旋。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,配合"噫吁嚱"等感叹词的穿插使用,形成强烈的在场感和震撼力。

诗仙

李白

字:太白

号:青莲居士

生卒:701年-762年

流派:盛唐浪漫主义诗派

历代评骘

笔势纵横,如虬飞蠖动,起雷霆于指顾之间
殷璠 《河岳英灵集》
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。清新庾开府,俊逸鲍参军
杜甫 《春日忆李白》
太白《蜀道难》等篇,可谓奇之又奇,然自骚人以还,鲜有此体调
孟棨 《本事诗》
李太白诗,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,无首无尾,不主故常
严羽 《沧浪诗话》
想落天外,局自变生,大江无风,涛浪自涌,白云卷舒,从风变灭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