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相》

杜甫 唐代

原文鉴读

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
白话今译

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儿找呢?就在成都城外那柏树森森的地方。台阶边的青草自顾自地绿着春天,树叶后头黄鹂鸟叫得再好听也白搭。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你谋划天下,你辅佐两代君王掏心掏肺。可惜啊!北伐还没成功人就走了,害得后世英雄们想起来就抹眼泪。

注疏集解

1. 锦官城:成都别称
2. 三顾: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
3. 两朝:刘备、刘禅父子两代
4. 开济:开创基业与匡济危时
5. 出师未捷:指诸葛亮五次北伐未能成功

创作背景

公元760年,杜甫逃难到成都,在朋友严武帮助下盖了草堂。那年春天他逛武侯祠,看见蜀汉旧臣的祠堂香火旺盛,而当下朝廷却奸臣当道。安史之乱还没平息,他自己又壮志难伸,看着诸葛亮祠堂,突然就破防了——原来千古英雄都是一个剧本,只是换人重演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像部微型历史纪录片。前四句是空镜头——祠堂、古柏、荒草、鸟鸣,镜头里越热闹,心里越凄凉。后四句突然切到历史特写:三顾茅庐的雪花,五丈原的秋风,最后定格在'泪满襟'这个穿越千年的哭戏。杜甫最狠的就是用'自'和'空'两个字,让春天的生机全成了讽刺,好像连草木禽鸟都在笑话人间壮志难酬。

最绝的是'长使英雄泪满襟',这个'长'字跨越了时空。杜甫哭诸葛亮,我们读杜甫时又在哭杜甫,后来人读我们时可能还要哭。这种连环套式的感动,就是伟大诗歌的魔力。

站在武侯祠前,杜甫看到的不仅是建筑,更是一部快进的英雄史诗。'柏森森'三个字先定下肃穆基调,那些柏树像列队的士兵,等了四百年还在等丞相归来。'自春色'与'空好音'是高级的以乐景写哀,春天越鲜活,越衬出历史的荒凉。后四句突然加速,二十八个字讲完诸葛亮一生,最后用'泪满襟'急刹车,留白处比写出来的更震撼。这种时空跳跃的写法,让短短五十六字成了装载宇宙的琥珀。

诗圣

杜甫

字:子美

号:少陵野老|杜陵布衣

生卒:唐先天元年(712年) - 唐大历五年(770年)

流派:现实主义诗歌流派

历代评骘

气象雄浑,笼盖宇宙,此杜诗之最上者
胡应麟 《诗薮》
前四句疏疏洒洒,后四句忽变沉郁,魄力绝大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结句悲壮慷慨,千载英雄同哭
杨伦 《杜诗镜铨》
'自'、'空'二字,多少感慨,令人三叹
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
后四句如骏马注坡,可当《出师表》读
浦起龙 《读杜心解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