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调歌头 · 过凌云和张太博方》

魏了翁 宋代

原文鉴读

千古峨眉月,照我别离杯。故人中岁聚散,脉脉若为怀。醉帽三更风雨,别袂一帘山色,为放笑眉开。握手道旧故,抵掌论人才。
山中人,灶间婢,亦惊猜。江头新涨催发,欲去重裴回。世事丝丝满鬓,岁月匆匆上面,渴梦肺生埃。酒罢听客去,公亦赋归来。

白话今译

千年不变的峨眉山月,照着我手中的离别酒杯。人到中年的老友们聚散无常,这份情谊该如何安放?三更风雨中醉态可掬,山色如帘的分别时刻,却要强颜欢笑。我们握着手追忆往事,拍着膝盖品评当世人才。

连山里的樵夫、灶边的婢女都感到惊讶——江边新涨的潮水催着出发,可我们却徘徊不去。世事的细纹爬满双鬓,岁月匆匆在脸上刻痕,连梦都干渴得生出尘埃。酒宴散尽听着客人离去,您也该学陶渊明写下《归去来兮辞》了。

注疏集解

1. 醉帽三更风雨:指醉酒后不顾风雨的狂放姿态
2. 渴梦肺生埃:比喻精神困顿,连梦境都干涸
3. 赋归来:典出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,指归隐田园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嘉定十五年(1222年),时年魏了翁45岁,因谏言被贬至靖州。『凌云』指四川乐山凌云山,张太博为其同僚。南宋中期党争激烈,文人常在地方任职期间借山水排遣郁闷。词中『世事丝丝满鬓』的感慨,与其因反对史弥远专政而遭贬的经历直接相关。『赋归来』的结语,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在仕隐之间的普遍矛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魏了翁虽为理学家,此词却毫无说教气,反而充满生活气息。这与其主张『道在日用』的学术思想有关,也反映南宋理学文人情感表达的另一面向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词以峨眉山月为引,展开中年文人的离别图景。上阕用『千古月』与『中岁聚散』形成时空对照,『笑眉开』与『风雨』的意象碰撞,展现强作欢颜的复杂心境。下阕『灶间婢亦惊猜』的细节描写尤为精妙,通过他人视角反衬依依不舍。结尾『渴梦肺生埃』的夸张比喻,将仕途疲惫感具象化,最终以陶渊明典故收束,完成从宦海到田园的精神回归。

全词在山水意象中嵌套世态感慨,『握手道旧』的温暖与『岁月匆匆』的凉意交织,体现南宋士大夫特有的沧桑感。魏了翁善用生活化场景承载深刻思考,如『醉帽』『别袂』等衣着细节,让抽象情感变得可触可感。

作品构建出月光-酒杯-山色-江潮的意象链条,在空间上形成由近及远的延展。上阕室内宴饮的暖色调与下阕江边送别的冷色调形成对比,『三更风雨』与『一帘山色』的蒙太奇式拼接,营造出既真实又超脱的意境。最妙处在于将时间质感可视化:『丝丝满鬓』是横向的空间渗透,『匆匆上面』是纵向的时间压痕,最终在『渴梦』的窒息感中达到高潮。

这种意境与苏轼『人生如逆旅』的旷达不同,更接近陆游『镜中衰鬓已先斑』的沉郁,但多了几分文人雅集的暖意。山水不再是单纯的背景板,而是参与情感建构的活性元素,如『江头新涨』既是实景又是离别的隐喻。

魏了翁

历代评骘

其词清丽中有气骨,如雪中松柏,愈冷愈见精神
纪昀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鹤山长短句,不作妖媚语,自是名臣本色
冯煦 《蒿庵论词》
以理学名家而词笔婉雅若此,宋人所罕
况周颐 《蕙风词话》
忧国之思,往往托于酒边花外,斯真得《离骚》之遗
陈廷焯 《白雨斋词话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