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砧声送风急,蟠蟀思高秋。我来对景,不学宋玉解悲愁。收拾凄凉兴况,分付尊中醽醁,倍觉不胜幽。自有多情处,明月挂南楼。
怅襟怀,横玉笛,韵悠悠。清时良夜,借我此地倒金瓯。可爱一天风物,遍倚阑干十二,宇宙若萍浮。醉困不知醒,欹枕卧江流。
怅襟怀,横玉笛,韵悠悠。清时良夜,借我此地倒金瓯。可爱一天风物,遍倚阑干十二,宇宙若萍浮。醉困不知醒,欹枕卧江流。
捣衣声里秋风急,蟋蟀鸣叫盼深秋。我面对这般秋景,偏不学那宋玉悲愁。收起凄凉心绪,且将杯中美酒饮尽,反而觉得幽静难得。自有动人心处——那明月正悬南楼。
敞开衣怀吹响玉笛,韵律悠扬飘远。在这清平良夜,且容我在此痛饮金杯。可爱这满天风物,倚遍十二曲栏杆,只觉得宇宙如浮萍飘荡。醉倒困倦不知醒,斜靠江边枕着水流。
1. 砧声:捣衣石上的捶打声,古诗中常象征秋意
2. 宋玉:战国辞赋家,其《九辩》开创悲秋传统
3. 醽醁(líng lù):古代美酒名
4. 金瓯:黄金酒杯,喻指完整山河
5. 阑干十二:曲折的栏杆,暗用《楚辞》典故
此词作于米芾晚年任淮阳军知州期间(约1107年),时值北宋文化鼎盛期。作为『宋四家』之一的书法家,米芾将书画艺术的构图思维融入词作。当时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已广为传唱,米芾此作可视为对前贤的致敬与突破,展现其『颠狂』个性下的艺术追求。
米芾此词打破中秋词的常规套路,上阕开篇以砧声蟋蟀营造秋意,却立即表明拒绝悲秋的态度。『不学宋玉解悲愁』的宣言,与苏轼『不应有恨』异曲同工。下阕『横玉笛』『倒金瓯』的狂放举止,展现艺术家特有的洒脱。结句『欹枕卧江流』将个体融入宇宙,达到庄周『物化』之境。全词在酒、月、笛的意象交织中,完成从尘世到宇宙的精神飞升。
米芾以书法家的空间感知构建词境,上阕『明月挂南楼』如竖幅立轴,下阕『宇宙若萍浮』转为俯瞰视角。不同于苏轼中秋词的哲理思辨,米芾更注重瞬间的生命体验:秋风中的砧声是听觉的震颤,倚栏时的微醺是触觉的延伸,玉笛声与江流声构成听觉的复调。这种全感官的审美方式,使其词境具有文人画般的多维空间感。
米南宫此词,骨气清刚如竹石,而转折处尤见笔力,所谓『沉着痛快』者『宇宙若萍浮』五字,写尽大化流行之态,非胸中有万卷书、笔下无一点尘不能道米颠作词亦如其书,风樯阵马中自具俊逸之气,此阕结句尤见魏晋风度上阕破悲秋旧格,下阕拓宇宙新境,在东坡『琼楼玉宇』外另辟一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