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杨柳青青著地垂,杨花漫漫搅天飞。
柳条折尽花飞尽,借问行人归不归?
杨柳青青著地垂,杨花漫漫搅天飞。
柳条折尽花飞尽,借问行人归不归?
该诗出自汉乐府,作者已不可考,反映汉代送别习俗。汉代有'折柳赠别'的风尚,因'柳'谐音'留',且柳条易插土即活,寄托盼归之意。当时战乱频繁,征人远行成为常态,此类送别诗在民间广泛流传。诗中'柳条折尽'的细节,可能暗示战争导致长期分离的社会现实。
这首送别诗以杨柳意象贯穿全篇,前两句通过'青青''漫漫'的叠词运用,营造出春意盎然而又缠绵悱恻的意境。后两句转折巧妙,'折尽''飞尽'暗示离别时间之久,末句直白发问,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。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挚,展现了古人折柳相送的典型离别场景。
诗人选用杨柳这一传统意象,既点明春季时令,又暗含'留'的谐音寓意。杨花漫天飞舞的描写,既写实景又隐喻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。最后一句看似平淡的询问,实则蕴含无限期盼与惆怅,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'含蓄中见深情'的艺术特色。
本诗构建了动静相生的意境画卷:垂地柳条是静的缠绵,漫天杨花是动的迷离。'折尽''飞尽'的递进式描写,将时间流逝感具象化,而结尾的诘问突然打破画面,使全诗在空间延展与时间纵深中达到情感平衡。这种以景蓄势、卒章显志的手法,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。
诗人通过柳条由盛到衰的过程描写,暗喻等待之人的心境变化。漫天杨花构成的朦胧背景,与清晰垂地的柳条形成视觉对比,恰似离别时明晰的痛楚与模糊的期许交织的心理状态。末句的'归不归'三字,在重复音韵中完成情感爆破,余音袅袅。
寻常言语道出无限情思,此正是乐府本色。末句一问,遂令全篇灵动。前二句状景已含别意,后二句更进一层,直是血泪迸出。柳枝着地,杨花漫天,一俯一仰间,离人姿态尽出。汉人送别诗多质朴,然质朴处正是深情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