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苍苍竹林寺,杳杳钟声晚。
荷笠带斜阳,青山独归远。(斜阳 一作:夕阳)
荷笠带斜阳,青山独归远。(斜阳 一作:夕阳)
苍翠的竹林深处藏着古寺,傍晚的钟声悠悠飘向远方。
你背着斗笠披着夕阳余晖,独自走向青山更远的彼方。
灵澈上人:唐代著名诗僧。
苍苍:深青色,形容竹林茂密。
杳杳:深远隐约状。
荷笠:背着斗笠,"荷"通"何",此处作动词用。
此诗作于大历年间刘长卿贬谪睦州司马时期。灵澈上人是当时著名诗僧,与皎然齐名。刘长卿在政治失意时常与僧道交游,诗中既流露对方外生活的向往,也暗含自身羁旅之思。唐代寺院多建于山林,钟声既是报时工具,也是引导修行者的精神符号。
全诗以二十字勾勒出空灵禅境。前两句用"苍苍""杳杳"叠词营造时空纵深,竹林寺的幽深与钟声的悠远构成立体画面。后两句特写镜头:斜阳为僧笠镀金,青山为归途设障,"独归远"三字既写实景又暗含诗人目送之态。诗人巧妙将声音(钟声)、色彩(斜阳)、空间(青山)元素交织,在黄昏的朦胧美中完成一场不诉离殇的送别。
此诗如一幅水墨写意,墨色由浓(苍苍竹林)至淡(杳杳钟声)层层晕染。"荷笠带斜阳"堪称诗眼,斗笠与夕阳的意象组合,既暗示僧人云游身份,又赋予画面流动的光影效果。末句"青山独归远"以山势的永恒衬托行者的孤寂,在空间延展中完成禅意升华——送别不是终结,而是另一段修行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