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送韦生酒》

僧子兰 唐代

原文鉴读

白露湿庭砌,皓月临前轩。此时去留恨,含思独无言。

白话今译

庭院台阶沾满白露,皎洁月光洒落窗前。此刻无论离去或留下都满怀遗憾,只能含着愁思默默无言。

注疏集解

1. 庭砌:庭院台阶 | 2. 前轩:屋前长廊或窗台 | 3. 去留恨:离别与留下的两难之愁 | 4. 含思:心怀思绪。诗中'白露''皓月'既写实景,又隐喻离别的清冷氛围。

创作背景

子兰为唐末诗僧,生平记载甚少。此诗可能作于其隐居修行时期,韦生身份已不可考。晚唐社会动荡,僧人与文士交往密切,诗中既见佛家无常观,又含文人雅士的含蓄情致,反映特殊时代背景下宗教与世俗文化的交融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五言绝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深邃的离别场景。前两句用'白露''皓月'两个冷色调意象铺陈环境,后两句突然转入心理描写,'去留恨'三字道尽人生抉择的普遍困境。最妙在'独无言'的收束,符合僧人身份特有的克制表达,将汹涌情感凝练成禅意般的静默。全诗20字中,景物与情感形成'冷-热'张力,体现唐代诗僧'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'的艺术境界。

诗作构建出月光浸染的琉璃世界:白露凝阶是触觉的凉,皓月当空是视觉的净,'去留恨'是心理的灼热,最终归于'无言'的禅寂。这种由外而内、由动至静的意境流动,暗合王维'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'的禅理。作为送别诗却无柳永'执手相看泪眼'的直露,在简淡中完成对生命聚散的哲学观照。

僧子兰

生卒:约790年-约860年

流派:佛教禅诗派|山水隐逸派

历代评骘

子兰诗如寒潭印月,澄澈见底而不可丈量其深
明 胡应麟 《诗薮》
僧家送别不作儿女态,二十字中有云行水流之致
清 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露月二字已画尽秋夜,更着'去留恨'三字,便是人间世
近人 俞陛云 《诗境浅说》
唐人送别诗多矣,子兰此作独以简淡胜,盖得陶谢之骨
宋 计有功 《唐诗纪事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