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宿山庄》

骆宾王 唐代

原文鉴读

金陵一超忽,玉烛几还周。露积吴台草,风入郢门楸。
林虚宿断雾,磴险挂悬流。拾青非汉策,化缁类秦裘。
牵迹犹多蹇,劳生未寡尤。独此他乡梦,空山明月秋。

白话今译

《宿山庄》译文: 离开金陵转眼已远,四季轮回几度春秋。吴宫废墟野草沾露,郢都城门楸树迎风。 林间残雾时聚时散,山径险处瀑布悬空。拾取青绶非汉朝计策,染黑素衣似秦客苦衷。 行迹坎坷多困顿,劳碌生涯少欢容。独在他乡作客梦,空山明月照秋浓。

注疏集解

1. 超忽:形容时间飞逝 | 2. 玉烛:四季气候调和,借指年岁 | 3. 吴台/郢门:吴国姑苏台与楚国郢都,喻历史遗迹 | 4. 拾青:汉代取青紫为官典故 | 5. 化缁:素衣染黑,典出《诗经·郑风》喻世俗玷染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骆宾王宦游江南时期。调露元年(679年),诗人因上书言事遭贬,辗转于江浙一带。当时唐高宗后期政局动荡,'拾青非汉策'正反映寒门士子在科举制度初建时的迷茫。诗中吴楚旧地意象,既是对六朝文化的追慕,也暗含对当下政治环境的隐喻。'化缁秦裘'之叹,与诗人后来参加徐敬业讨武行动形成精神脉络的呼应。

作品赏析

此诗展现骆宾王漂泊中的哲思。首联以时空跳跃奠定苍茫基调,金陵远逝、玉烛轮回的意象暗含人世无常。中二联工笔写景:吴台露草与郢门风楸构成历史废墟图景,林雾磴瀑则营造险峻的山居氛围。'拾青''化缁'二典形成仕途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。尾联'独此他乡梦'将羁旅孤寂推向高潮,'空山明月秋'以景结情,清冷月色与诗人澄澈心境相互映照。

全诗以精巧的时空转换架构(金陵-吴台-郢门-空山),将历史沧桑、仕途困顿、羁旅愁思熔铸为具有唐代知识分子典型精神特质的艺术结晶。

诗人构建出三重意境空间:时间维度上,通过'玉烛几还周'的循环意象与'吴台''郢门'的历史遗迹,形成古今对话;空间维度上,从金陵到空山的位移轨迹,暗喻精神漂泊;自然意象中,断雾、悬流、明月等元素共同编织出疏离人世的隐逸氛围。尤其'空山明月秋'五字,以水墨留白手法,将陶渊明式田园意境与王维式禅意相结合,创造出一个可供精神栖居的澄明之境。

骆宾王

字:观光

生卒:约619年—约687年(存在争议)

流派:初唐现实主义诗歌先驱,融合南朝辞藻与北朝风骨

历代评骘

骆临海诗如幽涧古藤,劲而不粗,哀而不怨,此作尤见其锤字炼句之功
胡震亨 唐音癸签
'拾青''化缁'一联,道尽唐世寒士进退维谷之状
沈德潜 唐诗别裁
结句空明寂历,直摩王孟之垒
纪昀 瀛奎律髓刊误
金陵起,空山收,如观李昭道金碧山水卷
翁方纲 石洲诗话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