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苏台竹枝词 一十首》

薛兰英 元代

原文鉴读

姑苏台上月团团,姑苏台下水潺潺。
月落西边有时出,水流东去几时还。

白话今译

姑苏台上的月亮圆又圆,姑苏台下的流水声潺潺。 月亮西落后还会再升起,水流东去后何时能回还?

注疏集解

1. 姑苏台: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建的高台,位于今江苏苏州。 2. 团团:形容月亮圆润饱满的样子。 3. 潺潺:拟声词,形容流水的声音。

创作背景

薛兰英是元代女诗人,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。姑苏台作为吴越争霸的历史见证,在当时已是著名的怀古之地。诗人登台远眺,触景生情,借古抒怀,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
元代文人多怀古之作,这首诗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历史、对人生的普遍思考。作为女性诗人,薛兰英的视角更为细腻,情感表达也更为含蓄委婉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以姑苏台的月色和水流为意象,通过对比月亮的循环往复与流水的单向流逝,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、人生无常的感慨。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语言简洁明快,意境深远。

“月落西边有时出”与“水流东去几时还”形成鲜明对比,月亮尚有轮回,而流水一去不返,暗喻人生短暂,青春不再。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和对生命无常的无奈。

这首诗的意境清幽深远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。姑苏台作为历史遗迹,本身就带有沧桑感,加上月色的朦胧和流水的永恒,更增添了诗的哲理意味。

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生感悟相结合,以月亮的循环对比流水的单向,引发读者对生命、时间的思考。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,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,又有思想深度。

薛兰英

生卒:约1315年-约1368年

流派:江南竹枝词派

历代评骘

此诗清丽婉约,借月水之喻,道尽人生无常之理,女史之笔,不让须眉。
元好问 中州集
兰英诗作,多寓哲理于景物,此篇尤见其妙,月水对比,意味深长。
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
姑苏台畔,月水相映,女诗人触景生情,写尽沧桑之感。
沈德潜 元诗别裁集
薛氏此作,语言简净而意境深远,得唐人绝句之妙。
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