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牧童悠闲地骑在黄牛背上,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。忽然他想要捉住树上鸣叫的知了,立刻闭上嘴巴屏住呼吸,悄悄停下了脚步。
1. 林樾:树林的阴影处,指茂密的树林
2. 鸣蝉:正在鸣叫的知了
3. 闭口立:突然闭嘴停止歌唱,静静站立
此诗作于袁枚辞官隐居随园时期(约1752-1757年),诗人时年四十余岁。袁枚倡导'性灵说',主张诗歌应表现真实性情。当时他常游历江南乡村,观察百姓生活细节,此诗即路遇牧童的即景之作,收录于《小仓山房诗集》。清代中期文人流行以新视角重审田园题材,袁枚此作突破了传统牧童诗的抒情模式,开创了更具现场感的儿童形象书写。
这首20字的小诗如动态速写,捕捉牧童从放歌到噤声的戏剧性转变。前两句以'骑黄牛''振林樾'的宏阔画面展现童真野趣,后两句'意欲''忽然'的转折将儿童的天真机敏刻画得跃然纸上。诗人以旁观视角记录这灵动的瞬间,蝉鸣与童声的虚实呼应,闭口立的定格动作,构成富有张力的乡村小品。
袁枚擅长从平凡处发现诗意,此诗通过牧童行为突变展现儿童特有的专注力转移,'捕鸣蝉'的动机与'闭口立'的反应形成因果链条,体现诗人对童趣心理的精准把握。全诗未直接抒情,而野趣盎然的田园气息自然流淌。
诗中牧童形象具有双重象征:既是田园牧歌的载体,又是人类原始童真的隐喻。'歌声振林樾'的张扬与'闭口立'的克制形成视听转换,蝉鸣成为看不见的线索,牵引出儿童对自然的好奇。这种'由动转静'的瞬间凝固,比持续喧闹更能体现生命的灵动。
袁枚将道家'观物取象'的哲学融入童趣描写,牧童与黄牛、鸣蝉构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。结尾的静态留白,让读者自然脑补后续的捕蝉场景,达到'言有尽而意无穷'的艺术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