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隐隐飞桥隔野烟,石矶西畔问渔船。
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清溪何处边。
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清溪何处边。
远处朦胧的飞桥隔着山野雾气若隐若现,我站在石矶西边询问打渔的船夫:"整日看见桃花瓣跟着溪水飘流,那个传说中的桃源洞口究竟在这清溪的哪一边?"
【隐隐】隐约不清貌
【石矶】水边突出的岩石
【尽日】整日
【洞】指《桃花源记》中武陵人发现的秘境洞口
【何处边】哪一侧(口语化表达)
此诗约作于张旭任常熟县尉期间(开元年间)。唐代文人普遍有"桃源情结",仅《全唐诗》收录题咏桃花源的诗作就超百首。张旭作为吴中四士之一,将书法中的飞白技法融入诗歌创作,本诗"隐隐"、"尽日"等词均体现其艺术特质。诗中渔船意象可能受常熟水乡环境影响。
这首28字的七绝以水墨画般的笔触勾勒出追寻世外桃源的意境。首句"隐隐飞桥"营造出雾霭迷蒙的空间纵深感,"问渔船"的细节使超逸的仙境想象落地为具体场景。后两句将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的典故化为流水桃花的动态画面,"何处边"的追问留下永恒悬念。张旭作为草圣,在诗中同样展现书法般的虚实相生技巧——野烟、飞桥构成虚笔,石矶、渔船形成实笔,最终以飘零桃花完成虚实转换。
全诗核心意境在"追寻而不得"的怅惘美。诗人模仿《桃花源记》的叙事框架,但将"遂迷不复得路"的结局转化为持续性的寻找姿态。流动的桃花成为时间意象,暗示对理想世界永恒的向往。这种意境处理比直接描写桃源更显高级:石矶问渔的日常场景因"洞在何处"的哲学追问而获得超越性,体现唐代诗人对六朝桃源意象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