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题崇胜院河亭》

魏野 宋代

原文鉴读

淮上前朝寺,因公始建亭。虽无山可望,多有鹤堪听。
引客闲垂钓,看僧静灌瓶。带潮秋见月,隔竹晓闻经。
水气侵衣冷,蘋风入座馨。路逢沙獭上,船值海人停。
砧杵鸣孤戍,乌鸢下远汀。连波芳草阔,极目暮天青。
创置嗟心匠,幽栖得地形。常来劝农事,赖此近郊坰. ▲

白话今译

这座淮河边的古寺,因您的到来才建起河亭。虽无高山可眺望,却有仙鹤鸣叫可听。 带客人悠闲垂钓,看僧人静默浇灌花瓶。潮水映秋月,竹林透晨经。 水汽浸衣微凉,萍风送座清香。沙獭上岸走,渔人停船望。 捣衣声在孤堡回荡,乌鸦飞向远方沙汀。芳草连波阔,暮天极目青。 建亭可见匠心巧,幽居选得好地形。常来劝农事,幸有此郊亭。

注疏集解

1. 崇胜院:淮河畔的寺院名 2. 河亭:建在河边的亭子 3. 鹤堪听:古人认为鹤鸣清雅 4. 灌瓶:僧人浇灌花木 5. 沙獭:水獭,生活在水边的动物 6. 海人:渔民 7. 砧杵:捣衣的棒槌声 8. 乌鸢:乌鸦和老鹰 9. 郊坰:城郊

创作背景

魏野是北宋著名隐士诗人,终身不仕。这首诗作于他在淮河畔寺院小住期间。当时寺院新建河亭,诗人受邀题咏。诗中既描写了寺院周边的自然风光,也记录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,反映了宋代隐逸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
北宋时期,文人雅士常在寺院建亭台楼阁,作为吟诗作赋、观景休憩之所。这首诗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河畔寺院的清幽景致。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,将寺院周边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巧妙融合。从鹤鸣、垂钓到僧侣浇花,从秋月、晨经到沙獭、渔船,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。

诗中'带潮秋见月,隔竹晓闻经'一联尤为精妙,将潮水、秋月、竹林、诵经声这些意象有机组合,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。结尾处点明建亭的良苦用心,体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。

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河寺闲居图,意境清远闲适。诗人善用对比手法:'虽无山可望,多有鹤堪听',以听觉弥补视觉;'引客闲垂钓,看僧静灌瓶',一动一静相映成趣。景物描写由近及远,从亭中到河畔再到天际,层次分明。

诗中透露出浓厚的隐逸情怀,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、远离尘嚣的生活理想。'水气侵衣冷,蘋风入座馨'等句,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,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。

魏野

字:仲先

号:草堂居士

生卒:960年-1019年

流派:晚唐体

历代评骘

魏野此诗清丽绝尘,得山水之趣,可称隐逸诗之上乘。
方回 瀛奎律髓
"带潮秋见月,隔竹晓闻经"一联,意境超然,非尘俗中人不能道。
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
魏野诗多写林泉之乐,此篇尤见其恬淡自适之怀。
钱钟书 宋诗选注
野诗清苦,有晚唐风味,此作却见宋人格调。
厉鹗 宋诗纪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