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僻巷邻家少,茅檐喜并居。
蒸梨常共灶,浇薤亦同渠。
传屐朝寻药,分灯夜读书。
虽然在城市,还得似樵渔。
蒸梨常共灶,浇薤亦同渠。
传屐朝寻药,分灯夜读书。
虽然在城市,还得似樵渔。
僻巷:偏僻的小巷。并居:比邻而居。蒸梨:蒸制梨子,古代一种食疗方法。浇薤:灌溉薤菜,薤(xiè)即藠头。传屐:互相借用木屐,形容邻里亲密。分灯:分享灯火,指夜间各自读书。
于鹄是中唐时期诗人,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社会恢复期。当时文人多追求隐逸生活,但实际又难以完全脱离城市。此诗正是这种'中隐'思想的体现,既享受城市的便利,又保持精神的超脱。诗中描写的邻里关系,反映了战乱后人们重建社区纽带的社会现实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邻居淳朴融洽的生活场景。首联点明居住环境的僻静与邻里关系的和谐;颔联通过'共灶''同渠'的细节,展现日常生活的互助与共享;颈联以'传屐''分灯'两个典型画面,表现邻里间的亲密无间;尾联则道出虽居城市却保有田园野趣的满足感。全诗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情趣,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理想。
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市井隐居图,通过蒸梨浇薤、传屐分灯等生活细节的层层铺陈,将'城市山林'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。'茅檐''共灶'等意象的选择,既保留了田园诗的质朴美感,又融入了城市生活的现实元素,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。尾句'似樵渔'的比喻,更是点睛之笔,传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。
于鹄此诗写邻曲之情,朴而不俚,淡而有味,得陶公田园遗意。'共灶''同渠'二语,画出真率景象,非亲历不能道。结句'似樵渔'三字,一篇之警策,身在市朝而心存江湖。中唐以后,能为此等语者鲜矣,其风格直追王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