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杳杳寒山道,落落冷涧滨。
啾啾常有鸟,寂寂更无人。
淅淅风吹面,纷纷雪积身。
朝朝不见日,岁岁不知春。
啾啾常有鸟,寂寂更无人。
淅淅风吹面,纷纷雪积身。
朝朝不见日,岁岁不知春。
幽深的山路望不到尽头,荒凉的溪涧旁空无一人。鸟儿的啾鸣声时有时无,四下里寂静得没有半点人烟。寒风淅淅沥沥吹打着脸庞,雪花纷纷扬扬堆满全身。每天抬头都看不见太阳,年复一年也感受不到春天。
1. 杳杳:深远幽暗貌
2. 落落:稀疏冷清状
3. 淅淅:拟风声的叠词
4. 朝朝/岁岁:时间递进的强调
5. 分水岭:诗中指人迹罕至的山岭
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,伍彬时任全义县尉。全义地处桂州(今广西桂林)山区,属唐代贬谪官员常任之地。诗人通过分水岭的极端环境,既反映岭南恶劣的自然条件,也暗喻自己处于政治边缘的处境。同期作品《桂林即事》中'瘴雨蛮烟'之句可互为印证。
全诗以八组叠字构建出空寂的寒山图景,前四句通过'杳杳''落落''啾啾''寂寂'的视听交织,营造出遗世独立的物理空间。五六句'淅淅''纷纷'将自然对人的侵蚀具象化,末二句'朝朝''岁岁'的时间循环,完成从空间隔绝到时间凝固的升华。诗人用雪封山岭的极端环境,隐喻仕途困顿的生存状态,在唐代山水诗中独树一帜。
艺术上开创'全叠字'章法,每句首二字重复形成韵律回环,与王维《辋川集》的静穆不同,伍彬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。'不知春'三字尤见功力,既写实景的严寒持久,又暗含对朝廷恩泽不到的怨怼。
此诗将视觉的深远(杳杳)、听觉的细微(啾啾)、触觉的凛冽(淅淅)熔铸为整体性的荒寒体验。'雪积身'的意象突破传统山水诗的旁观视角,让诗人成为被自然吞噬的对象。结尾的时间悖论(岁岁不知春)达到禅宗'一念万年'的境界,比柳宗元'孤舟蓑笠翁'更显决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