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
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
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?(知 一作:期)
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
相去日已远,衣带日已缓。
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反。
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
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▲
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
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
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?(知 一作:期)
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
相去日已远,衣带日已缓。
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反。
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
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▲
此诗为东汉末年文人仿乐府旧题所作,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当时社会动荡,战乱频仍,百姓流离失所成为常态。知识分子或被迫迁徙,或主动避祸,与亲友'生别离'成为时代集体记忆。诗中'浮云蔽白日'可能暗指宦官专权、政治昏暗的社会现实,'游子不顾反'则折射出乱世中人的身不由己。在这种背景下,普通人的思念之情就不仅是个人情感,更承载着对安定生活的集体渴望。
从文学发展看,该诗继承《诗经》'国风'的写实传统,又开创五言诗抒情的新范式,上承《古诗十九首》,下启建安文学,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过渡意义。其作者虽署名丰有俊,实为后世托名,真实作者当为东汉末年的无名文人。
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道尽离愁别绪。开篇'行行重行行'的重复句式,立即营造出步履沉重、前路漫漫的意境。'胡马''越鸟'的比喻生动展现物尚有情,人何以堪的哀伤。'衣带日已缓'通过身体变化具象化思念之深,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。结尾'努力加餐饭'的日常嘱托,在沉痛中突然转向生活细节,反而更显情深意重。
全诗情感发展层层递进:从空间阻隔的无奈,到时间流逝的焦虑,最终归于隐忍的关怀。'浮云蔽日'的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含时局隐喻,使个人离愁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维度。诗人用最平凡的语言组织起最深刻的人生体验,这正是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魅力所在。
这首诗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离别空间:地理上'万余里'的阻隔,时间上'日已远'的累积,心理上'令人老'的摧折。'北风''南枝'的方位意象与'浮云''白日'的天象描写,共同组成充满张力的意境场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流逝转化为'衣带缓'的身体感知,又将深沉情感最终落脚于'加餐饭'的生活细节,这种'大处着眼,小处落墨'的手法,使全诗在苍茫中见温情,于悲怆处显坚韧。
诗中'道路阻且长'既是实指归途艰险,也隐喻人生多艰;'游子不顾反'既写对方迟迟不归,又暗含对时局动荡的忧虑。这种多重意蕴的交叠,赋予作品超越个人离愁的厚重感,使其成为乱世中普通人情感的真实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