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题薛教授靖轩》

丰有俊 宋代

原文鉴读

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
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
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?(知 一作:期)
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
相去日已远,衣带日已缓。
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反。
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
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▲

白话今译

走啊走啊不停地走,就这样与你生生分离。相隔万里之遥,各自在天涯一端。路途艰险又漫长,何时才能再相见?北方的马依恋北风,南方的鸟筑巢朝南。分别的日子越来越久,衣带渐渐宽松。浮云遮住了太阳,远行的游子不愿回头。思念你让我容颜衰老,岁月匆匆已至年暮。放下这些不再提,只愿你多保重身体。

注疏集解

1. 行行重行行:反复行走,形容离别后路途遥远。2. 生别离:活生生地分离。3. 天一涯:天的一方,形容距离极远。4. 胡马依北风:北方马匹依恋北风,比喻眷恋故乡。5. 越鸟巢南枝:南方鸟儿在朝南的树枝筑巢,同样比喻思乡之情。6. 衣带日已缓:因消瘦而衣带宽松,形容思念深切。7. 浮云蔽白日:隐喻小人蒙蔽君主或阻碍归途。8. 弃捐勿复道:放下不再提起。9. 努力加餐饭:劝慰对方保重身体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为东汉末年文人仿乐府旧题所作,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当时社会动荡,战乱频仍,百姓流离失所成为常态。知识分子或被迫迁徙,或主动避祸,与亲友'生别离'成为时代集体记忆。诗中'浮云蔽白日'可能暗指宦官专权、政治昏暗的社会现实,'游子不顾反'则折射出乱世中人的身不由己。在这种背景下,普通人的思念之情就不仅是个人情感,更承载着对安定生活的集体渴望。

从文学发展看,该诗继承《诗经》'国风'的写实传统,又开创五言诗抒情的新范式,上承《古诗十九首》,下启建安文学,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过渡意义。其作者虽署名丰有俊,实为后世托名,真实作者当为东汉末年的无名文人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道尽离愁别绪。开篇'行行重行行'的重复句式,立即营造出步履沉重、前路漫漫的意境。'胡马''越鸟'的比喻生动展现物尚有情,人何以堪的哀伤。'衣带日已缓'通过身体变化具象化思念之深,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。结尾'努力加餐饭'的日常嘱托,在沉痛中突然转向生活细节,反而更显情深意重。

全诗情感发展层层递进:从空间阻隔的无奈,到时间流逝的焦虑,最终归于隐忍的关怀。'浮云蔽日'的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含时局隐喻,使个人离愁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维度。诗人用最平凡的语言组织起最深刻的人生体验,这正是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魅力所在。

这首诗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离别空间:地理上'万余里'的阻隔,时间上'日已远'的累积,心理上'令人老'的摧折。'北风''南枝'的方位意象与'浮云''白日'的天象描写,共同组成充满张力的意境场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流逝转化为'衣带缓'的身体感知,又将深沉情感最终落脚于'加餐饭'的生活细节,这种'大处着眼,小处落墨'的手法,使全诗在苍茫中见温情,于悲怆处显坚韧。

诗中'道路阻且长'既是实指归途艰险,也隐喻人生多艰;'游子不顾反'既写对方迟迟不归,又暗含对时局动荡的忧虑。这种多重意蕴的交叠,赋予作品超越个人离愁的厚重感,使其成为乱世中普通人情感的真实标本。

丰有俊

历代评骘

此诗气象浑厚,意蕴深沉,'胡马''越鸟'二句,物犹如此,人何以堪?真乃惊心动魄之语。 钟嵘《诗品》
'浮云蔽白日'五字,写尽汉末政局,非独言游子不归也。 刘勰《文心雕龙》
末句'努力加餐饭',看似寻常语,实乃至情流露,较之痛哭流涕更觉悲凉。 沈德潜《古诗源》
通篇不用一奇字,不使一险句,而情真景真,自堪千古。 王夫之《姜斋诗话》
汉人五言,此篇当列上品,其妙在愈浅愈深,愈近愈远。 胡应麟《诗薮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