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津桥春水浸红霞,烟柳风丝拂岸斜。
翠辇不来金殿闭,宫莺衔出上阳花。
翠辇不来金殿闭,宫莺衔出上阳花。
天津桥下的春水倒映着漫天红霞,如烟似雾的柳条随着微风斜拂堤岸。皇帝的銮驾再不会来到这紧闭的宫门前,只有黄莺衔着上阳宫凋落的花瓣飞过残垣。
1. 翠辇:皇帝乘坐的华美车驾
2. 上阳:唐代东都洛阳的上阳宫,安史之乱后逐渐荒废
3. 宫莺:宫廷中的黄莺,暗示昔日的繁华场所已成鸟类栖息地
此诗约作于唐文宗时期(827-840年),当时宦官专权、藩镇割据,曾经辉煌的东都洛阳宫室日渐荒废。雍陶作为历经宪宗至宣宗六朝的诗人,亲眼目睹大唐由中兴转向衰败的过程。天津桥作为洛阳城南北通衢的重要地标,其春景变迁成为时代缩影的绝佳载体。
这首诗以春日天津桥为观察点,通过三组对比强烈的意象展现晚唐的衰败气象。首句'春水浸红霞'的绚烂与末句'宫莺衔花'的凄凉形成时间维度上的反差,'烟柳风丝'的柔美与'金殿闭'的冷寂构成空间上的对立。最妙在'宫莺衔出'四字,将无人问津的宫廷废墟与自然生灵的活动并置,比直写荒芜更具震撼力。全诗不着一字议论,却借景物更替道尽王朝没落的必然。
诗人选取'望'的视角极具匠心:站在连接世俗与皇权的天津桥上,春水红霞仍年年如约而至,而象征权力的金殿却永远紧闭。飘落的宫花被莺鸟随意衔走,暗示着历史无情的代谢规律。这种'以乐景写哀'的手法,使沧桑感渗透在每一个明媚的意象中,形成令人窒息的审美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