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

皮日休 唐代

原文鉴读

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
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。

白话今译

桂花像玉珠般从月宫缓缓飘落,我在佛殿前捡起这沾满新露的芬芳。
至今也想不明白天上的奥秘——大概是嫦娥故意撒给人间的礼物吧!

注疏集解

1. 玉颗:喻指桂花,形容其晶莹如玉。
2. 露华新:带着新鲜露珠,暗示采摘时间在清晨。
3. 不会天中事:不解月宫奥秘,体现诗人对神话的童趣想象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皮日休隐居鹿门山时期(约875年)。当时唐王朝已显颓势,诗人借中秋题材逃避现实纷扰。天竺寺或为杭州上天竺寺,唐代以桂树闻名。皮日休素有'诗虎'之称,擅以日常物象寄托哲思,此诗正是其'小中见大'创作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
作品赏析

此诗以中秋夜桂子飘落为切入点,将禅寺清幽与月宫神话巧妙融合。前两句写实:'玉颗珊珊'以听觉通感描绘桂花坠落的轻盈,'殿前拾得'将超逸的仙境拉回人间佛寺。后两句虚写:用'嫦娥掷与人'的俏皮猜想,打破传统中秋诗的感伤基调,展现诗人独特的幽默感。全诗四句三转,由月到地、由实到虚,在20余字中完成天地人神的诗意对话。

诗人选取天竺寺这一佛教圣地作为观察点,使飘落的桂子兼具月宫仙气与禅意。'拾得'二字尤妙,既暗示桂花的珍贵如天赐,又暗合佛教'顿悟'的机缘感。末句将嫦娥拟人化为顽皮少女,颠覆了李商隐'嫦娥应悔偷灵药'的孤寂形象,体现晚唐诗人对神话的解构精神。全诗在空灵与诙谐间取得平衡,堪称中秋题材的另类佳作。

皮日休

字:逸少(后改袭美)

号:醉吟先生、鹿门子

生卒:约834年-约883年

流派:新乐府运动|社会批判诗派

历代评骘

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
欧阳修 《六一诗话》
皮子之诗,如孤鹤唳空,遗响不绝
陆龟蒙 《松陵集序》
后二句翻空出奇,真得月宫神髓
纪昀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以禅理入诗而不着痕迹,此晚唐绝句之上乘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