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潼关》

谭嗣同 清代

原文鉴读

终古高云簇此城,秋风吹散马蹄声。
河流大野犹嫌束,山入潼关不解平。

白话今译

自古以来,高耸的云层簇拥着这座城池,秋风吹散了马蹄的声响。黄河奔流在辽阔的原野上仍嫌束缚,山脉延伸至潼关便再难平坦。

注疏集解

1. 终古:自古以来。
2. 簇:聚集、环绕。
3. 不解平:指山脉起伏不平,暗喻地势险要。
4. 潼关:古代军事要塞,地势险峻,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1896年,谭嗣同赴陕西途中。时值甲午战败后,清政府腐朽无能,列强瓜分中国之势日亟。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,谭嗣同途经军事要冲潼关,触景生情,借山河之势抒发改革图强的抱负,诗中“嫌束”“不解平”正是其对旧制度束缚的强烈不满。

作品赏析

谭嗣同的《潼关》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潼关的壮阔景象。首句“终古高云簇此城”以时间与空间的交织,凸显潼关的亘古威严;次句“秋风吹散马蹄声”以听觉的消散反衬出环境的苍凉。后两句通过拟人手法,写黄河“犹嫌束”、山脉“不解平”,既描绘了自然的狂放不羁,也暗喻诗人对自由与变革的渴望。全诗气势磅礴,借景抒怀,展现了谭嗣同作为维新志士的豪情与忧思。

此诗意境雄奇,将潼关的险峻与自然的壮美融为一体。云簇古城、秋风马蹄的意象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,而“河流嫌束”“山不解平”则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的抗争精神。诗人通过地理风貌的刻画,隐喻晚清社会的压抑与自身冲破束缚的志向,使景物成为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投射。

谭嗣同

字:复生

号:壮飞

生卒:1865年3月10日-1898年9月28日

流派:启蒙诗派

历代评骘

谭诗如黄河天来,气势奔放,而骨力遒劲,尤善以山川写胸中块垒。
梁启超 《饮冰室诗话》
“犹嫌束”三字,直是先生一生心事。
钱仲联 《近代诗钞》
其诗有破壁飞去之概,读之令人神旺。
陈衍 《石遗室诗话》
嗣同诗多奇气,此篇尤见其肝胆嶙峋,与山河共壮。
汪辟疆 《光宣诗坛点将录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