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同题仙游观》

韩翃 唐代

原文鉴读

仙台初见五城楼,风物凄凄宿雨收。(初见 一作:下见)
山色遥连秦树晚,砧声近报汉宫秋。
疏松影落空坛静,细草香闲小洞幽。(闲 一作:生)
何用别寻方外去,人间亦自有丹丘。

白话今译

初次登上仙游观的楼台,五城楼在雨后更显清冷萧瑟。远处的山色与秦地树木在暮色中相连,近处捣衣声传来,提醒着汉宫已入深秋。稀疏松影投在寂静的祭坛上,细嫩青草散着幽香,小洞更显清幽。何必再去寻找世外仙境?人间自有这样的神仙居所。

注疏集解

1. 五城楼:传说中神仙居所,此处指仙游观建筑群
2. 砧声:捣衣石发出的声音,唐诗中常作秋日意象
3. 空坛:道教举行仪式的祭坛
4. 丹丘:神话中昼夜常明的神仙居所,典出《楚辞》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韩翃任职汴宋节度使幕府期间(约763-779年),时值安史之乱后道教复兴期。仙游观为唐代著名道观,位于长安附近。诗中'汉宫秋'等意象暗示作者对盛唐的追忆,而'人间丹丘'的结论则体现中唐文人寻求精神出路的心态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七律以'仙游观'为窗口,构建出虚实相生的双重仙境。首联'风物凄凄'定下空寂基调,颔联'秦树''汉宫'将空间拉伸至历史维度。颈联'影落''香闲'用细微动态反衬道观幽静,尾联点明主旨——道教'人间仙境'的哲学观。韩翃巧妙将道教建筑、自然景物与人文声响(砧声)交织,在'秋'的时令背景下,完成对世俗与超脱的辩证思考。

诗人以画家般的笔触层层渲染:从宏观的'五城楼'到微观的'细草',从视觉的'山色'到听觉的'砧声',最终在'空坛''小洞'的虚实相生处,突然翻转出'人间丹丘'的顿悟。这种由外而内、由实入虚的意境营造,使道观不仅是物理空间,更成为精神皈依的象征。

韩翃

字:君平

生卒:约719年—约788年

流派:

大历诗风代表,融合边塞雄浑与山水清丽,注重意象锤炼与情感节制,承盛唐余韵启中唐新声。

历代评骘

此诗体格清华,结句尤得道家三昧,若不经意中自有炉锤之妙
方回 《瀛奎律髓》
'砧声近报'四字,使无情之物作有情语,与'汉宫秋'相激荡,便觉历史沧桑扑面而来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韩君平善以冷笔写热肠,观末句可知其虽居宦海,实慕云林
贺裳 《载酒园诗话》
中唐七律多工巧,独此篇气韵流动,'疏松''细草'一联尤见炼字之功
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'秦树''汉宫'互文见义,缩万里于尺幅,较之王维'汉女输橦布'更觉浑成
施补华 《岘佣说诗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