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晚游六桥待月记》

袁宏道 明代

原文鉴读

  西湖最盛,为春为月。一日之盛,为朝烟,为夕岚。

  今岁春雪甚盛,梅花为寒所勒,与杏桃相次开发,尤为奇观。石篑数为余言:“傅金吾园中梅,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,急往观之。”余时为桃花所恋,竟不忍去。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,绿烟红雾,弥漫二十余里。歌吹为风,粉汗为雨,罗纨之盛,多于堤畔之草,艳冶极矣。

  然杭人游湖,止午、未、申三时。其实湖光染翠之工,山岚设色之妙,皆在朝日始出,夕舂未下,始极其浓媚。月景尤不可言,花态柳情,山容水意,别是一种趣味。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,安可为俗士道哉?▲

白话今译

西湖最美的时节是春天和月夜。一天中最美的时刻,是清晨的薄雾和傍晚的山岚。

今年春雪特别大,梅花被寒气压制,与杏花、桃花相继开放,形成罕见奇景。好友石篑多次劝我:『傅金吾家花园的梅花,是张功甫玉照堂的遗存,赶紧去看吧。』但我被桃花迷住,终究没去。从断桥到苏堤一带,如烟似雾的绿柳红花绵延二十多里。歌舞乐声随风飘荡,游人的脂粉汗水如雨滴落,绫罗绸缎的华丽盛况,比堤岸的青草还多,真是艳到极致。

不过杭州人游湖,多在午时到申时(上午11点至下午5点)。其实湖光染翠的精致,山岚着色的巧妙,都在朝阳初升与夕阳未落时最为浓艳。月夜景色更妙不可言,花的姿态、柳的风情,山的容貌、水的韵味,别有一番趣味。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真游客享受,哪能和俗人说得明白呢?

注疏集解

1. 夕岚:傍晚山间雾气 | 2. 石篑:作者友人陶望龄的号 | 3. 傅金吾:明代杭州金吾卫傅某 | 4. 张功甫:南宋张镃,建玉照堂赏梅 | 5. 罗纨:丝织品,指游人华服

创作背景

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春,辞去吴县县令的袁宏道漫游杭州。此时公安派主张『独抒性灵』的文学革命方兴未艾,本文正是其美学主张的实践。明代杭州旅游业已极兴盛,但大众游赏多集中在白天,袁宏道刻意反其道而行,在朝暮月夜中寻找超越性的自然体验。

作品赏析

袁宏道以『公安派』领袖的独到眼光,打破传统游记写法。开篇用排比句点明审美主张,接着以春雪梅花与桃花的『错季同放』制造戏剧性,在『去赏名梅』与『醉心桃花』的选择间展现文人雅趣。文中刻意对比俗众的『午未申三时』游湖与自己的朝暮审美,最后将月景升华为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。全文像一幅动态西湖长卷,从物候异象到游人如织,最终归于月下禅意,完成从视觉狂欢到心灵沉淀的审美跃升。

本文构建了多重意境对比:春雪的冷与花海的暖,白日的喧嚣与月夜的幽静,俗众的趋时与雅士的守辰。最精妙处在于将『错季开花』的自然异常转化为审美机遇,在时空错位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美。结尾『不可为俗士道』的慨叹,实则是以拒绝的姿态完成对高级审美的定义,与张岱『湖心亭看雪』的孤赏意境遥相呼应。

袁宏道

字:中郎

号:石公

生卒:1568年-1610年

流派:公安派(性灵派)

历代评骘

其游记能于常景中发奇想,如『梅花为寒所勒』句,寒能勒花,字字有筋骨
陆云龙 皇明十六家小品
中郎文字最工刻画,此篇末段月景数语,分明是王维《山中与裴迪书》手段
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
『绿烟红雾』四字写尽西湖春色,较东坡『淡妆浓抹』更觉鲜活
李渔 闲情偶寄
公安一派欲破拟古樊篱,此作不摹古人而自得风流,是其成功处
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