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(山水翠 一作:山水色)
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(山水翠 一作:山水色)
秋夜的湖光与月色交融一体,平静的湖面像没打磨的铜镜般朦胧。远远望去,洞庭山青水绿,宛如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巧的青螺。
1. 两相和:指湖光与秋月和谐交融
2. 镜未磨:比喻湖面平静而略带朦胧
3. 青螺:古代妇女的发髻装饰,此处比喻君山
此诗作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(824-826年)。当时诗人屡遭贬谪,在赴任和州途中经洞庭湖,见月下湖山奇景而作。诗中超然的审美姿态,暗含其对政治挫折的豁达态度。
全诗以精妙的比喻构建视觉奇观。首句'两相和'奠定空灵基调,次句用'未磨镜'表现月下湖面的特殊质感。后两句突发奇想,将八百里洞庭微缩成案头清供——'白银盘'喻浩渺湖面,'青螺'比君山,巨细相映的夸张对比中见诗人吞吐山河的气魄。这种'以小观大'的视角,开创了山水诗全新表现手法。
诗人通过微观视角重构宏观景观,在'白银盘'与'青螺'的意象碰撞中,既展现洞庭的壮阔,又赋予其玲珑剔透的质感。月下湖山的朦胧美与比喻的清晰度形成张力,使画面兼具写实性与幻想色彩,体现唐代诗人'心游万仞'的审美特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