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西登香炉峰,南见瀑布水。
挂流三百丈,喷壑数十里。
欻如飞电来,隐若白虹起。
初惊河汉落,半洒云天里。
仰观势转雄,壮哉造化功。
海风吹不断,江月照还空。
空中乱潈射,左右洗青壁。
飞珠散轻霞,流沫沸穹石。
而我乐名山,对之心益闲。
无论漱琼液,还得洗尘颜。
且谐宿所好,永愿辞人间。
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▲
西登香炉峰,南见瀑布水。
挂流三百丈,喷壑数十里。
欻如飞电来,隐若白虹起。
初惊河汉落,半洒云天里。
仰观势转雄,壮哉造化功。
海风吹不断,江月照还空。
空中乱潈射,左右洗青壁。
飞珠散轻霞,流沫沸穹石。
而我乐名山,对之心益闲。
无论漱琼液,还得洗尘颜。
且谐宿所好,永愿辞人间。
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▲
从西面登上香炉峰,往南望见瀑布高悬。水流悬挂三百丈,飞溅山谷数十里。快如闪电突然来,隐约似白虹升起。乍看以为银河落,一半洒在云天上。抬头看更觉壮观,大自然鬼斧神工。海风都吹不断它,江月映照更显空灵。水珠四射乱飞溅,左右冲刷青石壁。飞溅水珠如散霞,浪花翻滚击巨石。我本就爱这名山,面对瀑布心更静。不仅能饮琼浆液,还可洗净尘世颜。就此实现平生愿,永远告别俗世间。
阳光照香炉生紫烟,远看瀑布挂山前。水流直下三千尺,恍如银河落九天。
1. 香炉峰:庐山北部名峰,因形似香炉得名
2. 欻(xū)如:忽然如同
3. 河汉:银河
4. 潈(zōng)射:水流喷射
5. 琼液:仙人的饮料,此处指瀑布水
6. 三千尺:夸张手法,形容极高
7. 九天:传说天有九重,指天之极高处
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(726年)李白初游庐山时,时年25岁。正值诗人'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'的壮游时期。庐山作为道教圣地,其瀑布被附会为仙人沐浴的'玉帘泉',这种宗教神秘感与李白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深度契合。诗中既可见青年李白的豪迈气概,也隐含着他早期求仙访道的思想倾向。
李白以天才般的想象力将庐山瀑布写得气势磅礴又仙气缭绕。前十六句古体诗如工笔细描,用'飞电''白虹''河汉'等意象多角度展现瀑布的动态美;后四句绝句则如写意泼墨,'三千尺''落九天'的夸张手法成为千古绝唱。全诗将自然伟力与道家仙境完美融合,'海风吹不断'四句尤显空灵,结尾'永愿辞人间'道出诗人超脱尘世的理想。
最妙处在于虚实相生:实写水雾如紫烟升腾,虚写疑是银河坠落;实写青壁飞珠,虚写琼液洗尘。这种现实与幻想的交织,正是李白'谪仙人'气质的典型体现。
诗人以仰视视角构建出垂直的审美空间:从香炉峰紫烟到云端银河,形成贯通天地的气势。'挂'字化动为静,'落'字变静为动,二字相映成趣。水流的'飞-散-沸'与观者的'惊-乐-谐'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。结尾突然转入永恒之思,使自然奇观升华为精神图腾,在盛唐山水诗中独树一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