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韦谯公挽歌二首》

刘元济 唐代

原文鉴读

五瑞分王国,双珠映后家。文飞书上凤,武结笥中蛇。
出豫荣前马,回鸾丧后车。衮衣将锡命,泉路有光华。
国骋双骐骥,庭仪两凤凰。将星连相位,玉树伴金乡。
歌舞侯家艳,轩裘戚里光。安知杜陵下,碑版已相望。

白话今译

《韦谯公挽歌二首》译文: 其一: 五色祥瑞分封诸侯国,双珠辉映后妃之家。文采如凤凰飞上书卷,武略似灵蛇盘踞箭囊。 出巡时骏马荣耀前行,归丧时鸾驾尾随灵车。天子将赐予衮衣荣衔,黄泉路上仍有光华。 其二: 国家并驰两匹千里马,庭院双栖一对金凤凰。将星相连位列宰相,玉树相伴金枝玉叶。 侯门歌舞艳丽非常,贵戚轩裘光彩夺目。谁知杜陵墓地下,碑文早已相对而立。

注疏集解

注释: 1. 五瑞:古代诸侯的五种信物,象征权力 2. 双珠:喻指韦谯公家族两位杰出人物 3. 笥中蛇:箭囊中的蛇纹,暗喻军事才能 4. 衮衣:古代三公的礼服 5. 杜陵:汉代陵墓区,此处借指墓地

创作背景

背景介绍:

此诗作于初唐时期,是为悼念韦谯公所作的宫廷挽歌。韦氏为唐代著名士族,多出将相。刘元济作为宫廷文人,需在诗中平衡礼制要求与真情实感。诗中'将星连相位'等句,暗示逝者兼具军事与政治才能,符合唐代'出将入相'的理想。

唐代挽歌发展出特定范式:前段颂功德,后段写哀思。本诗严格遵循这一结构,但通过'衮衣''泉路'的阴阳对照,展现了超越程式化写作的艺术追求,反映初唐文学由六朝浮华向盛唐气象的过渡特征。

作品赏析

赏析:

这两首挽歌以华美典雅的意象群,构建出韦谯公生前的显赫与死后的哀荣。诗人运用'双珠''骐骥''凤凰'等对仗意象,突出逝者家族的双重荣耀。'文飞凤''武结蛇'的巧妙对偶,概括了文武双全的人生境界。

后四句笔锋转向丧葬场景,'回鸾丧后车'的凄凉与'泉路有光华'的慰藉形成张力。第二首末句'碑版已相望'以冷峻的物象暗示生命终结,在华丽铺陈后突然收束,余韵悠长。

意境赏析:

诗歌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编排,将生前的荣华与死后的寂寥并置。前六句极尽铺陈之能事,以'五瑞''双珠''凤凰'等密集的祥瑞意象堆砌出宏大场面;后两句陡然转入墓园景象,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'乐景写哀'的手法,深化了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。

诗人刻意选用成对出现的意象(双珠/两凤/双骥),既符合挽歌的对称美学,又暗喻生命阴阳平衡的宇宙观。金玉满堂的描写与最终归于黄土的结局,构成唐代贵族挽歌特有的华丽苍凉。

刘元济

字:字不详

生卒:约公元650年-约710年

流派:

属宫廷诗人群体,创作受上官体影响,擅长应制诗;后期作品呈现向山水诗过渡特征,启盛唐气象之先声。

历代评骘

典丽精工,备极哀荣之致,然骨气稍弱,未脱六朝余习
胡震亨 唐音癸签
双珠两凤之喻,可谓善颂善祷,然终不若少陵'素车犹恸哭'之真切动人
王夫之 唐诗评选
泉路光华句,化悲为壮,得挽歌正体
沈德潜 唐诗别裁
对仗精切处,犹见上官体遗风
纪昀 四库提要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