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

郑燮 清代

原文鉴读

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白话今译

在县衙书斋躺着听竹叶沙沙响,仿佛听见百姓受苦的呻吟。
我们这些小小州县官吏啊,就像竹子的一枝一叶都连着民间疾苦。

注疏集解

1. 潍县署: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的官署
2. 年伯:对父辈友人的尊称
3. 些小:微小,此处为自谦
4. 吾曹:我们这类人
5. 一枝一叶:双关语,既指竹枝竹叶,又喻指民生细节

创作背景
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郑燮任潍县知县期间遭遇大饥荒。这位'扬州八怪'之一的文人县令,一面组织救灾,一面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。本诗是题在赠予山东巡抚包括(字大中)的画竹上的题画诗,通过艺术创作表达施政理念。当时郑燮因开仓放粮得罪上司,此诗亦可视为委婉的政治表态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七绝以竹为媒介,展现了中国古代清官的民本思想。首句'卧听萧萧竹'营造出深夜无眠的意境,'疑是'二字巧妙将自然声响转化为心理联想。后两句由景入情,'些小'的自谦与'总关情'的郑重形成强烈反差,凸显'位卑未敢忘忧国'的情怀。诗人将竹子的物理特征与为官责任相映射:竹节象征气节,竹叶关联民情,竹竿笔直喻示刚正不阿。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,使全诗在28字中完成了从听觉意象到精神境界的升华。

诗中构建的'竹声-民声'意象系统极具创造性。夜竹萧萧的听觉画面,通过诗人的敏感心灵转化为社会关怀的视觉通感。'一枝一叶'的微观视角,既符合画竹的观察方式,又暗含'民生无小事'的为官哲学。结尾'总关情'三字如印章般有力,将文人雅趣与官吏责任完美融合,形成独特的'士人画境'。

郑燮

字:克柔

号:板桥

生卒:1693年-1765年

流派:性灵派文人画

历代评骘

此诗以竹写人,不即不离,妙在似与不似之间。萧萧数笔,便抵得一篇《循吏传》林则徐 《云左山房诗话》
板桥作令时,每画兰竹题诗,皆寓劝惩之意。此诗尤见仁者用心,二十八字中自具圣贤学问 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
末二句真父母官语,非胸中有十万甲兵、眼底有万千泪血,不能道此 赵翼 《瓯北诗话》
以画家之眼观物,以仁者之心感物,遂使寻常题画之作具《风》《骚》之旨 沈德潜 《清诗别裁集》
其诗如写意墨竹,疏朗中见精神,平淡处藏锋芒 纪晓岚 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