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武陵桃源送人》

包融 唐代

原文鉴读

武陵川径入幽遐,中有鸡犬秦人家,家傍流水多桃花。
桃花两边种来久,流水一通何时有。垂条落蕊暗春风,
夹岸芳菲至山口。岁岁年年能寂寥,林下青苔日为厚。
时有仙鸟来衔花,曾无世人此携手。可怜不知若为名,
君往从之多所更。古驿荒桥平路尽,崩湍怪石小溪行。
相见维舟登览处,红堤绿岸宛然成。多君此去从仙隐,
令人晚节悔营营。 ▲

白话今译

走入武陵山幽深的小径,那里住着与世隔绝的秦代遗民。他们的屋舍傍着溪流,两岸种满桃花。这些桃花不知栽种了多少年,流水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流淌。春风轻拂,花瓣悄然飘落,芬芳弥漫直到山口。年复一年,这里寂静无人,林间的青苔日渐厚积。偶尔有仙鸟衔花飞过,却从未见凡人来此结伴。真遗憾不知此处叫什么名字,你此番前去定会经历许多变化。走过荒废的古驿和断桥,平坦的道路尽头,需踏过湍急的溪流与嶙峋怪石。我们曾在停舟登岸处相见,那时堤岸红绿相映如画。羡慕你此去追随仙隐,反教我晚年懊悔尘世奔波。

注疏集解

1. 幽遐:幽深遥远之地 2. 秦人家:指避世隐居者,典出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 3. 崩湍:湍急的溪流 4. 维舟:系船停泊 5. 营营:为名利忙碌的样子

创作背景

包融作为'吴中四士'之一,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。当时社会表面繁荣实则矛盾暗涌,文人普遍存在'大隐'与'小隐'的思想挣扎。诗中的武陵桃源既是实指湘西山水,更是对理想社会的精神建构。值得注意的是,与初唐同类题材相比,此诗减弱了道教求仙色彩,更多体现儒家'穷则独善其身'的处世哲学,反映盛唐文人隐逸观念的新变。

据《唐才子传》载,包融晚年确曾隐居练湖,此诗可能融入了其亲身经历。诗中'君往从之'的送别对象,或为同样仕途失意的文人挚友。

作品赏析

包融此诗以武陵桃源为背景,构建出一个超脱尘世的隐逸之境。全诗可分三个层次:前八句细腻描绘桃源仙境,中四句转折写友人前往的艰险路途,末四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诗人运用'鸡犬秦人家''仙鸟衔花'等意象,暗合《桃花源记》典故,又通过'青苔日厚'的细节强化时空凝固感。最妙在结尾处'悔营营'三字,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推向高潮,使隐逸主题更具现实批判性。

艺术上,诗歌采用由静到动的视角转换,从静态的桃源描写突然转入动态的送别场景,形成强烈张力。语言清丽自然,'垂条落蕊暗春风'等句不着痕迹地化用前人意境,体现盛唐山水诗向隐逸诗的过渡特征。

此诗营造的意境具有双重性:表层是桃花流水的唯美画卷,深层则暗藏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。'岁岁年年能寂寥'七字尤为精警,既写桃源永恒的寂静,又暗喻诗人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。诗中'崩湍怪石'与'红堤绿岸'的意象对比,暗示隐逸之路的艰险与抵达后的美好,这种矛盾统一使意境更具张力。

全诗最动人的是末句的顿悟式转折,前文铺陈的仙境描写在此突然落地,转化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,这种'卒章显志'的手法,使超脱的意境最终服务于现实的人生观照。

包融

字:字不详

生卒:约695年-约764年

流派:吴中诗派/山水田园诗派

历代评骘

包司议此作,得陶公遗韵而更添唐音,'垂条落蕊'二句,不着一字尽得风流
胡震亨 唐音癸签
末句忽作转语,如清钟一击,唤醒多少营营世人
沈德潜 唐诗别裁
夹岸芳菲至山口七字,写尽桃源入口景象,较王摩诘'山口潜行始隈隩'更觉简妙
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
吴中诗派清丽之冠,中晚唐隐逸诗先声
陆时雍 诗镜总论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