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;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。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
赞曰:黔娄之妻有言: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”其言兹若人之俦乎?衔觞赋诗,以乐其志,无怀氏之民欤?葛天氏之民欤?▲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;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。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
赞曰:黔娄之妻有言: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”其言兹若人之俦乎?衔觞赋诗,以乐其志,无怀氏之民欤?葛天氏之民欤?▲
这位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,也不清楚他的姓名。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,就用“五柳”作为自己的名号。他性格安静,不爱说话,不贪图荣华富贵。喜欢读书,但不死抠字眼;每当读到会心处,就高兴得忘了吃饭。特别喜欢喝酒,但家里穷不能常喝。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,有时就备好酒请他去喝。他一去就要喝个痛快,非要喝醉不可。喝醉了就走,从不扭捏作态。家里四壁空空,挡不住风雨;粗布短衣打着补丁,饭篮水瓢经常是空的,但他很坦然。常写文章自娱自乐,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。把得失都抛在脑后,就这样过完一生。
赞语说:黔娄的妻子说过:“不为贫贱而忧愁,不为富贵而奔忙。”这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吧?一边喝酒一边作诗,以此快慰心志,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?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?
1. 何许人:哪里人
2. 不详:不清楚
3. 会意:心领神会
4. 造饮辄尽:去喝酒就要喝光
5. 环堵萧然:家里四壁空空
6. 黔娄:春秋时齐国隐士
7. 无怀氏、葛天氏:传说中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
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,当时政治黑暗,社会动荡。他早年曾出任彭泽县令,但因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而辞官归隐,从此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。《五柳先生传》大约写于他归隐初期,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明显带有自况意味。通过这篇文章,陶渊明不仅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,也含蓄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的世俗风气。
需要指出的是,虽然陶渊明在文中描写了贫困的生活状况,但他实际出身仕宦家庭,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名将。这种“自愿贫困”的选择,更显示出其人格的高洁。
《五柳先生传》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体散文。全文仅200余字,却生动刻画了一个不慕荣利、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。文章采用白描手法,语言质朴自然,通过“好读书”“性嗜酒”“著文章”等生活细节,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结尾的赞语引用黔娄之妻的话,进一步点明主旨,最后两个反问句更是余韵悠长,令人回味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“不求甚解”的读书态度,这并非指马虎敷衍,而是不拘泥于字句,重在领会精神实质,体现了陶渊明独特的治学方法。而“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”的贫困生活与“晏如也”的坦然态度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了其精神境界之高。
这篇文章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意境。五柳先生的形象就像他宅边的柳树一样自然质朴,随风摇曳却不为外物所动。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自有一种清新脱俗之美。通过简练的文字,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神自由的桃花源,在这里,物质的匮乏被精神的富足所取代,世俗的得失被心灵的安宁所超越。
最令人神往的是那种“欣然忘食”的读书境界和“既醉而退”的率真性情,这种完全遵循内心、不为外物所累的生活态度,正是现代人最为缺失的。文章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读来令人心旷神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