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名节重泰山,利欲轻鸿毛。所以古志士,终身甘缊袍。
胡椒八百斛,千载遗腥臊。一钱付江水,死后有馀褒。
苟图身富贵,朘剥民脂膏。国法纵未及,公论安所逃。
作诗寄深意,感慨心忉忉。
名节重泰山,利欲轻鸿毛。所以古志士,终身甘缊袍。
胡椒八百斛,千载遗腥臊。一钱付江水,死后有馀褒。
苟图身富贵,朘剥民脂膏。国法纵未及,公论安所逃。
作诗寄深意,感慨心忉忉。
缊袍:用乱麻填充的破旧袍子,指清贫生活 | 胡椒八百斛:唐代宰相元载贪污案,抄家时发现囤积胡椒八百石(斛为古代容量单位) | 一钱付江水:东汉清官刘宠离任时,百姓凑钱相赠,他只取一枚铜钱投入江中,以示清廉 | 朘剥:剥削榨取 | 忉忉:忧思状
此诗作于明代官场腐败加剧时期。于谦时任兵部右侍郎,目睹王振等宦官贪腐乱政。诗中'胡椒八百斛'暗讽当时官员疯狂敛财,'一钱付江水'则是对自己清廉自守的期许。后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,最终却因清廉遭诬陷被杀,其生平恰是对这首诗的最好注解。
于谦这首《无题》以对比手法彰显清廉价值观。前四句用泰山鸿毛的比喻确立全诗基调,接着用元载贪腐遗臭与刘宠清廉流芳的典故形成强烈反差。'国法纵未及'四句更是直指贪官难逃历史审判,体现作者对官场腐败的痛心。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道千钧,'终身甘缊袍'的志士形象与'朘剥民脂膏'的贪官形成精神境界的云泥之别。末尾'忉忉'二字,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诗歌构建了'物质-精神'的二元意境:一边是具象的胡椒、铜钱、缊袍等物质符号,一边是抽象的节操、公论、历史评价。通过'腥臊'与'馀褒'的嗅觉意象对比,'泰山'与'鸿毛'的视觉意象反差,形成极具张力的道德审判场。诗人站在历史长河的维度上,用时间滤镜揭示:真正的重量不在当下权势,而在后世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