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题》

于谦 明代

原文鉴读

名节重泰山,利欲轻鸿毛。所以古志士,终身甘缊袍。

胡椒八百斛,千载遗腥臊。一钱付江水,死后有馀褒。

苟图身富贵,朘剥民脂膏。国法纵未及,公论安所逃。

作诗寄深意,感慨心忉忉。

白话今译

名声气节比泰山还重,利益欲望比鸿毛还轻。所以古代有志之士,宁愿一生穿着破旧棉袍。贪官积攒八百斛胡椒,千年后仍留下恶臭。清官将一枚铜钱投入江水,死后却赢得无尽赞誉。如果只顾自己富贵,压榨百姓血汗钱。就算国法暂时没追究,舆论谴责怎能逃掉?我写这首诗寄托深意,心中感慨万千难消。

注疏集解

缊袍:用乱麻填充的破旧袍子,指清贫生活 | 胡椒八百斛:唐代宰相元载贪污案,抄家时发现囤积胡椒八百石(斛为古代容量单位) | 一钱付江水:东汉清官刘宠离任时,百姓凑钱相赠,他只取一枚铜钱投入江中,以示清廉 | 朘剥:剥削榨取 | 忉忉:忧思状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明代官场腐败加剧时期。于谦时任兵部右侍郎,目睹王振等宦官贪腐乱政。诗中'胡椒八百斛'暗讽当时官员疯狂敛财,'一钱付江水'则是对自己清廉自守的期许。后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,最终却因清廉遭诬陷被杀,其生平恰是对这首诗的最好注解。

作品赏析

于谦这首《无题》以对比手法彰显清廉价值观。前四句用泰山鸿毛的比喻确立全诗基调,接着用元载贪腐遗臭与刘宠清廉流芳的典故形成强烈反差。'国法纵未及'四句更是直指贪官难逃历史审判,体现作者对官场腐败的痛心。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道千钧,'终身甘缊袍'的志士形象与'朘剥民脂膏'的贪官形成精神境界的云泥之别。末尾'忉忉'二字,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诗歌构建了'物质-精神'的二元意境:一边是具象的胡椒、铜钱、缊袍等物质符号,一边是抽象的节操、公论、历史评价。通过'腥臊'与'馀褒'的嗅觉意象对比,'泰山'与'鸿毛'的视觉意象反差,形成极具张力的道德审判场。诗人站在历史长河的维度上,用时间滤镜揭示:真正的重量不在当下权势,而在后世人心。

于谦

字:廷益

号:节庵

生卒: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

流派:现实主义诗派

历代评骘

其诗如精金粹玉,字字皆血性所凝
纪晓岚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于忠肃诗骨鲠在喉,读之令人凛然生正气
沈德潜 《明诗别裁》
以胡椒对一钱,贪廉立判,此史笔也
钱谦益 《列朝诗集》
末句忉忉二字,如见其扼腕太息之状
朱彝尊 《静志居诗话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