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乌衣巷》

刘禹锡 唐代

原文鉴读

余少为江南客,而未游秣陵,尝有遗恨。后为历阳守,跂而望之。适有客以《金陵五题》相示,逌尔生思,欻然有得。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,叹赏良久,且曰《石头》诗云“潮打空城寂寞回”,吾知后之诗人,不复措词矣。余四咏虽不及此,亦不孤乐天之言耳。

石头城
山围故国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
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。

乌衣巷
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台城
台城六代竞豪华,结绮临春事最奢。
万户千门成野草,只缘一曲后庭花。

生公讲堂
生公说法鬼神听,身后空堂夜不扃。
高坐寂寥尘漠漠,一方明月可中庭。

江令宅
南朝词臣北朝客,归来唯见秦淮碧。
池台竹树三亩馀,至今人道江家宅。▲

白话今译

我年轻时在江南游历,却未曾到过秣陵(南京古称),一直深感遗憾。后来担任历阳太守时,常踮脚远眺南京方向。偶然有朋友给我看了《金陵五题》组诗,突然灵感迸发,写下这组诗。后来好友白居易反复吟诵,赞叹许久,尤其夸《石头城》中“潮打空城寂寞回”一句,说后世诗人再难超越。其他四首虽不及这首,也算不负白居易的赞誉。

《乌衣巷》译文: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野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照。当年王谢贵族屋檐下的燕子,如今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。

注疏集解

1. 秣陵:南京古称
2. 历阳:今安徽和县
3. 女墙:城墙上的矮墙
4. 王谢:东晋豪门王导、谢安家族
5. 后庭花:指南陈后主《玉树后庭花》,喻亡国之音

创作背景

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年),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途中。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,诗人借六朝古都遗迹,既怀古又讽今。南京作为东吴、东晋、宋齐梁陈六朝都城,其频繁的政权更替成为历史反思的绝佳样本。组诗创作受到白居易《金陵怀古》启发,但青出于蓝。

作品赏析

这组诗以南京历史遗迹为载体,展现盛衰无常的深刻哲思。《乌衣巷》通过燕子易主的细节,将六朝贵族与平民百姓的命运对比,短短28字浓缩了三百年沧桑。诗人选取野草、夕阳、飞燕等意象,用看似平静的笔触勾勒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迁,体现“以小事见大历史”的绝妙笔法。

最妙在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镜头,当年在王谢华堂筑巢的燕子,如今在平民屋檐下安家,不直接写人事变迁,却通过燕子的视角道尽兴亡,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比直述更具冲击力。

诗人用蒙太奇手法拼接时空:朱雀桥的野草与往昔车水马龙叠印,斜阳为古巷镀上衰败的金色,燕子翅膀划破历史帷幕。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让读者同时看见两个时空——眼前的荒芜与记忆中的繁华在诗句里碰撞,产生“废墟美学”的独特意境。尤其“夕阳斜”的“斜”字,既是光影描写,又暗喻时代的倾斜、权势的倾颓。

诗豪

刘禹锡

字:梦得

号:庐山人

生卒:772年-842年

流派:现实主义诗歌,兼有豪放与哲理风格

历代评骘

寓感慨于烟云草木,藏议论于风月莺燕,此七绝独步之法
胡应麟 《诗薮》
燕子不识字,何故入诗来?正以其不解兴亡,偏见证兴亡
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
潮打空城二十字,已抵过《哀江南赋》六百余言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寻常巷陌中藏雷霆万钧,此诗家之化工笔
王国维 《人间词话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