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惜花吟》

鲍君徽 唐代

原文鉴读

枝上花,花下人,可怜颜色俱青春。
昨日看花花灼灼,今朝看花花欲落。
不如尽此花下欢,莫待春风总吹却。
莺歌蝶舞韶光长,红炉煮茗松花香。
妆成罢吟恣游后,独把芳枝归洞房。

白话今译

枝头的花朵,花下的人儿,都拥有令人怜惜的青春容颜。昨日看花时还开得灿烂夺目,今日再看却已快要凋零。不如尽情享受这花下的欢愉,别等到春风将花朵全都吹落。黄莺歌唱,蝴蝶飞舞,美好时光悠长;红泥小火炉煮着茶,松花的香气弥漫。梳妆打扮后不再吟诗,尽情游玩归来,独自折下一枝芬芳带回闺房。

注疏集解

1. 灼灼:形容花朵鲜艳明亮的样子。
2. 韶光:美好的时光。
3. 红炉煮茗:用红泥小火炉煮茶。
4. 松花香:松树开花时的清香,此处可能指茶香或焚香。
5. 恣游:纵情游玩。

创作背景

鲍君徽是唐代女诗人,生平不详。此诗应作于中唐时期,当时社会相对稳定,文人雅士追求闲适生活。唐代盛行赏花习俗,文人常借花抒怀。作为女性诗人,鲍君徽在此诗中既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敏感,又展现了不同于男性文人的细腻视角,特别是结尾'独把芳枝归洞房'的举动,带有明显的女性特征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以惜花为主题,通过昨日今日的对比,表达了青春易逝、及时行乐的思想。前四句写花开花落的迅速,后四句则转向及时享乐的生活场景。诗人用'枝上花,花下人'的并列,暗示人与花同样面临青春短暂的命运。'红炉煮茗松花香'一句,以闲适的生活画面冲淡了前文的感伤,体现了唐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。最后'独把芳枝归洞房'的举动,既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,也暗含孤独之感。

全诗意境清新雅致,将伤春惜时的传统主题与日常生活场景巧妙结合。诗人通过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,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,但并未陷入悲观的感叹,而是以煮茶、游玩的闲适生活来回应这种无常。'不如尽此花下欢'一句点明主旨,体现了唐代人豁达的人生态度。结尾的独归洞房,又为这欢愉增添了一丝寂寞色彩,使诗意更加丰富。

鲍君徽

生卒:约8世纪中叶(活跃于唐德宗贞元年间)

流派:宫廷诗派|女性抒情诗

历代评骘

此诗婉转流丽,得风人之旨,末句尤见女子情态。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鲍君徽诗清丽婉约,不让须眉,此作可见一斑。
纪昀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花下人三字最妙,人与花并提,同是青春,同是可怜。
王士禛 《带经堂诗话》
红炉煮茗松花香一句,闲适之趣跃然纸上,唐人气韵也。
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