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喜见外弟又言别》

李益 唐代

原文鉴读

十年离乱后,长大一相逢。
问姓惊初见,称名忆旧容。
别来沧海事,语罢暮天钟。
明日巴陵道,秋山又几重。

白话今译

战乱分离整整十年,长大成人后意外重逢。刚见面时迟疑着询问姓氏,听到名字才猛然想起你儿时的面容。倾诉这些年的沧桑巨变,不知不觉已到黄昏寺钟敲响时。明天你又要踏上通往巴陵的路途,望着秋色里重重叠叠的远山,不知我们何时能再相见。

注疏集解

①外弟:表弟。②沧海事:借用沧海桑田典故,指世事巨变。③巴陵:今湖南岳阳,唐代重要交通枢纽。④暮天钟:傍晚寺庙报时的钟声,暗示交谈时间之久。⑤秋山又几重:既写实景又隐喻人生阻隔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约作于大历年间(766-779),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重建期。李益亲身经历战乱,其《从军北征》等作品均反映时代创伤。唐代宗时期虽战事稍息,但藩镇割据导致人口流动频繁,'十年离乱'实为当时普遍社会状况。巴陵作为长江中游要塞,是难民南迁的重要通道,诗中地理意象具有鲜明时代烙印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五律以白描手法记录战乱时代的亲情瞬间。首联'十年离乱'四字奠定时代底色,'长大相逢'暗含容貌巨变。颔联'问姓惊初见'的细节极具戏剧性,'忆旧容'三字包含多少记忆搜寻。颈联'沧海事'与'暮天钟'形成时空张力,尾联'秋山几重'的意象将物理距离升华为人生苍茫感。全诗在'喜见—言别'的结构中,完成从意外惊喜到怅然若失的情感流转,堪称中唐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。

诗人选取'问姓称名'这个最具包孕性的瞬间,将十年离乱、容貌更改、记忆复苏等复杂内容凝练在十字之中,这种'纳须弥于芥子'的艺术功力,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诗歌转型的典型特征。

尾联以景结情,秋山叠嶂的视觉画面与'又几重'的怅惘叹息相结合,产生'此时无声胜有声'的艺术效果,这种含蓄深婉的表达方式,直接影响后来李商隐的诗歌创作。

李益

字:君虞

生卒:约746年-829年

流派:边塞诗派

历代评骘

叙离合之情,黯然销魂,而语极简至,得唐人三昧
胡应麟 《诗薮》
末句不直言别,而曰'秋山又几重',神味渊永,较直说更饶远韵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李君虞绝句虽佳,然此等五律方见其史笔诗心,'问姓''称名'十字可抵一篇《乱后逢村叟》
贺裳 《载酒园诗话》
中唐五律多平弱,惟此等作骨力沉雄,犹存盛唐气息,'语罢暮天钟'五字尤有弦外之响
黄生 《唐诗摘钞》
较之司空曙'乍见翻疑梦'句,此诗更显生活实感,盖经历离乱者方能道此
纪昀 《瀛奎律髓刊误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