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宝髻松松挽就,铅华淡淡妆成。青烟翠雾罩轻盈,飞絮游丝无定。
相见争如不见,多情何似无情。笙歌散后酒初醒,深院月斜人静。
相见争如不见,多情何似无情。笙歌散后酒初醒,深院月斜人静。
松松地挽着发髻,淡淡地抹了脂粉。青烟般的薄纱笼罩着轻盈身姿,像飘飞的柳絮游丝般捉摸不定。
见了面反不如不见,多情倒像无情般折磨人。宴席散尽酒意初醒,只见月光斜照深院,四下寂静无人。
1. 宝髻:华美的发髻
2. 铅华:古代化妆用的铅粉
3. 青烟翠雾:形容轻薄纱衣
4. 飞絮游丝:喻女子飘忽不定的情思
5. 笙歌:泛指宴乐
司马光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,其词作传世极少。这首《西江月》可能作于其任职馆阁期间,当时文人常参与宫廷宴饮。词中描写的或是某次宴会上邂逅的歌妓,但更可能是借艳情题材抒发政治失意——元祐党争前夕,司马光正经历被贬外放的生涯低谷。
这首词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宴会上惊鸿一瞥的女子形象。上阕用『松松』『淡淡』等叠词营造慵懒之美,『青烟翠雾』的比喻将朦胧美感推向极致。下阕『相见争如不见』道出情思煎熬,结尾『月斜人静』的冷清场景与前半段的热闹形成强烈反差,展现司马光作为政治家的另一面柔情。全词在40字内完成从惊艳到怅惘的情感闭环,体现宋代士大夫词『含蓄不尽』的特质。
词作通过宴会场景的片段截取,构建出『刹那惊艳-情思涌动-曲终人散』的经典叙事结构。『飞絮游丝』的意象既描摹女子体态,又暗喻情愫飘忽,与结尾月夜深院的静寂形成动态到静态的意境转换。这种『热景冷收』的手法,在柳永《雨霖铃》、晏殊《浣溪沙》中均有体现,展现宋代婉约词特有的余韵美学。
淡语中含深致,寻常景物中见奇崛,此北宋人独绝处结句『月斜人静』四字,写尽古今热闹场散后情景司马温公乃有此艳词,可见宋人诗庄词媚之分工『多情何似无情』句,较之元稹『半缘修道半缘君』更见决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