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喜晴》

范成大 宋代

原文鉴读

窗间梅熟落蒂,墙下笋成出林。
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夏深。

白话今译

窗户边的梅子熟透自然掉落,墙角下的竹笋冒尖长成了竹林。连续阴雨让人没察觉春天已走,直到天放晴才猛然发现盛夏已深。

注疏集解

1. 梅熟落蒂:以梅子成熟脱落暗示季节更替
2. 笋成出林:新生竹笋突破泥土,形成视觉对比
3. 连雨不知:通过天气变化写时间感知的模糊性
4. 一晴方觉:用晴天作为时间认知的转折点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时期(约1186-1193年)。当时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回归田园,创作了大量反映吴地风物的'田园杂兴'诗。南宋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,以及文人庭院常见的梅竹栽植,为这首诗提供了真实的创作情境。诗中表现的'不觉-顿悟'模式,折射出范成大历经沧桑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六言绝句以微观视角捕捉季节转换的瞬间。前两句通过'窗间'与'墙下'两个限定空间,展现梅落笋发的自然现象,形成新老交替的意境对比。后两句运用'不知'与'方觉'的心理反差,揭示人在自然规律前的迟钝感知。全诗用白描手法,将时间流逝的抽象概念具象为可感的物候变化,体现范成大对日常生活敏锐的观察力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'连雨不知春去'的写法,阴雨模糊了季节界限,这种体验至今仍能引发共鸣。而'一晴方觉'的顿悟式表达,精准捕捉了现代人常有的'时间都去哪儿了'的感慨。

诗人选取梅子、竹笋等江南典型物象,构建出微型生态系统。通过窗户与墙角的限定框架,形成'画中画'的视觉效果。雨晴转换的描写既是对天气的记录,更是对生命节奏的诗意隐喻。末句'夏深'二字尤其精妙,不仅指季节深度,更暗含光阴沉淀的哲思。

范成大

字:致能

号:石湖居士

生卒:1126年-1193年

流派:田园诗派|现实主义诗歌

历代评骘

此诗写景如在目前,而理趣自在言外,后二句尤见性灵。 清·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范石湖诗,如农人之察节候,每于细微处得真趣。 明·胡应麟《诗薮》
连雨一晴间,写尽光阴偷换之妙,非老于田园者不能道。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
后二句与唐人'忽惊春到小桃枝'同一机杼,而更觉浑然天成。 宋·周密《浩然斋雅谈》
范致能诗,如江南园林,咫尺之间自有天地。 元·方回《瀛奎律髓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