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登楼逃盛夏,万象正埃尘。
对面雷嗔树,当街雨趁人。
檐疏蛛网重,地湿燕泥新。
吟罢清风起,荷香满四邻。
对面雷嗔树,当街雨趁人。
檐疏蛛网重,地湿燕泥新。
吟罢清风起,荷香满四邻。
为躲避酷暑登上高楼,放眼望去万物都蒙着尘土。突然雷声震怒般劈向树木,暴雨追着行人扫过街道。屋檐缝隙的蜘蛛网被雨滴压得低垂,湿润的泥土散发着燕子新衔的泥腥。吟完诗句时清风徐来,四周弥漫着荷花的清香。
【万象】天地间所有景象;【埃尘】指夏日干燥扬起的尘土;【雷嗔】拟人化描写,形容雷声如人发怒;【雨趁】'趁'字巧妙表现雨势追逐行人的动态;【燕泥新】燕子筑巢的新泥被雨水浸湿后气味更明显。
裴度作为中唐著名政治家(765-839年),历任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四朝宰相。此诗应作于其政务闲暇时,反映唐代士大夫'吏隐'生活的一面。洛阳夏季炎热多雷雨,诗中场景可能源自其宅院实景。值得注意的是,裴度现存诗作仅十余首,此篇是其自然题材的代表作,展现出不逊于专业诗人的艺术造诣。
这首五言律诗以夏日暴雨为切入点,展现了政治家裴度细腻的观察力。首联'逃盛夏'与'正埃尘'形成燥热铺垫,颔联'雷嗔''雨趁'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生命力。颈联转向微观:蛛网承雨显重量,燕泥遇湿出新味,体现诗人对细节的捕捉。尾联'清风''荷香'完成从暴雨到清凉的意境转换,'吟罢'二字暗示全诗或是即兴吟成。全篇动静相宜,既有雷霆万钧之势,又有蛛网荷香之微,在40字内完成了一场完整的夏日气象剧。
诗人通过暴雨前后的对比,构建出双重意境:先是雷雨交加的压迫感——'嗔'字写雷之暴烈,'趁'字写雨之迅疾;后是雨过天晴的清新感——疏檐滴露、荷香暗送。这种由动到静、由紧张到舒缓的转换,恰似暑热遇雨后的身心解脱。特别'地湿燕泥新'一句,以嗅觉通感唤醒读者记忆中的泥土气息,堪称唐代'气味诗'的典范。
裴公此作,雷嗔雨趁之句,真得造化嗔喜三昧寻常雨景,能写得如此活泼泼地,非胸次玲珑者不能道结句荷香满四邻,不写雨而雨馀之妙自见蛛网燕泥,体物之细,较老杜'润物细无声'另开生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