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
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,死了也要当鬼中英雄。
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项羽,就是敬佩他宁死也不肯逃回江东的骨气。
1. 人杰:人中杰出者
2. 鬼雄:鬼中英豪,出自《楚辞·九歌》
3. 项羽:秦末起义军领袖,兵败后自刎乌江
4. 江东:长江下游南岸地区,项羽起兵之地
1127年靖康之变后,李清照随宋室南渡,目睹朝廷苟且偷安。1133年其夫赵明诚任建康知府时临阵脱逃,同年李清照途经乌江,联想项羽事迹写下此诗。当时南宋主和派鼓吹'南人归南,北人归北',此诗实为对投降派的当头棒喝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位以婉约词著称的女词人,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出不让须眉的硬骨。
这首仅20字的五绝,以雷霆之势劈开南宋萎靡的时风。前两句用'生''死'对举,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,'当''亦'二字斩钉截铁,将生命价值推向极致。后两句借项羽典故,表面怀古实则讽今——当时宋室南渡偏安,恰与项羽'不肯过江东'形成尖锐对比。李清照以女子之身发丈夫之声,把柔婉词笔化作青铜剑鸣,这种性别与文风的反差更显震撼。
诗中'不肯'二字尤见功力,既写项羽的决绝,又暗含对南宋朝廷'肯'渡江南逃的讥刺。全诗如金石相击,每个字都带着血性,在宋代柔媚词风中竖起一座英雄主义的丰碑。
这首诗的意境如刀刻斧凿,在短促的节奏中完成两次惊天逆转:首句以'生'起笔却直指'死'的壮烈,后句从历史纵深突然转向现实隐喻。项羽横剑自刎的意象,与诗人挺立的文人风骨在时空中重叠,形成悲怆而崇高的美学张力。这种将个人气节与历史评判熔于一炉的写法,使小诗具有史诗般的重量。